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土壤的硝化作用 | 第10-12页 |
·氨氧化细菌作用机制 | 第10-11页 |
·硝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酸性土壤中的硝化作用 | 第12-13页 |
·土壤表面电场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13-16页 |
·土壤表面电荷的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土壤颗粒表面不同电场下对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15-16页 |
·土壤不同表面电场下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 | 第16-1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23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7页 |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17-18页 |
·土壤采集 | 第17页 |
·土壤样品的处理 | 第17-18页 |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17页 |
·子样品制备 | 第17-18页 |
·饱和处理样品的制备 | 第18页 |
·土壤表面电荷性质 | 第18-20页 |
·恒流法测定土壤表面电荷、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位 | 第18-20页 |
·比表面积测定 | 第20页 |
·土壤微生物活性测定 | 第20-21页 |
·土壤呼吸强度测定 | 第20页 |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20页 |
·土壤硝化菌计数 | 第20-21页 |
·子样品的培养 | 第20页 |
·采用"最大或然数(Most probable number,MPN)"法 | 第20-21页 |
·微生物量N的测定 | 第21页 |
·土壤硝化强度的测定 | 第21-22页 |
·硝化势测定—好气培养法 | 第21页 |
·土壤净硝化率的测定 | 第21-22页 |
·实验设计 | 第22-23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3-43页 |
·土壤表面电荷性质 | 第23-24页 |
·土壤不同表面电场强度下H~+、NH_4~+浓度的变化 | 第24-26页 |
·土壤颗粒表面电场下土壤H~+活度变化 | 第24-25页 |
·实验方案 | 第24页 |
·土壤颗粒表面电场对土壤H~+活度的影响 | 第24-25页 |
·土壤颗粒表面电场下土壤NH_4~+浓度变化 | 第25-26页 |
·实验方案 | 第25页 |
·酸性土壤NH_4~+浓度随培养时间的变化 | 第25-26页 |
·土壤不同颗粒表面电场强度下土壤微生物活性 | 第26-36页 |
·土壤颗粒表面电场下土壤硝化细菌的变化 | 第27-29页 |
·实验方案 | 第27页 |
·三种不同处理中土壤硝化细菌的变化 | 第27-29页 |
·土壤颗粒表面电场强度下土壤微生物量N的变化 | 第29-31页 |
·实验方案 | 第29页 |
·不同处理子样品预培养5天后土壤微生物量N的变化 | 第29-30页 |
·土样在培养前后土壤微生物量N的变化 | 第30-31页 |
·土壤微生物量N与硝化作用的关系 | 第31页 |
·土壤颗粒表面电场下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变化 | 第31-32页 |
·实验方案 | 第31页 |
·三种不同处理中土壤呼吸强度的变化 | 第31-32页 |
·土壤颗粒表面电场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第32-35页 |
·实验方案 | 第33页 |
·三种不同处理中土壤酶活性变化 | 第33-34页 |
·不同处理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土壤颗粒表面电场下土壤硝化活性变化 | 第36-43页 |
·土壤颗粒表面电场强度下土壤净硝化率的动态变化 | 第36-37页 |
·实验方案 | 第36页 |
·土壤净硝化率的变化 | 第36-37页 |
·土壤颗粒表面不同电场强度下土壤硝化势的动态变化 | 第37-39页 |
·实验方案 | 第37-38页 |
·土壤硝化势的变化 | 第38-39页 |
·土壤培养前后铵态氮与硝态氮的比值变化 | 第39-40页 |
·土壤不同表面电场下土壤硝化活性差异的原因探讨 | 第40-43页 |
·土壤pH与土壤硝化活性的关系 | 第40-41页 |
·土壤硝化活性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 第41-42页 |
·土壤硝化势与NH_4~+-N浓度的关系 | 第42-43页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在校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