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5页 |
| ·纳米金及其标记 | 第11-12页 |
| ·纳米金概述 | 第11页 |
| ·纳米金在标记免疫分析中的进展 | 第11-12页 |
| ·免疫磁性微球的应用进展 | 第12-13页 |
| ·免疫磁性微球的概述 | 第12页 |
| ·免疫磁性微球在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纳米金和纳米金生物探针的制备 | 第15-31页 |
| ·前言 | 第15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15-17页 |
| ·实验方法 | 第17-20页 |
| ·纳米金的制备及表征分析 | 第17-18页 |
| ·纳米金探针的制备及表征分析 | 第18页 |
| ·纳米金探针的标记优化 | 第18-19页 |
| ·纳米金探针上抗体的鉴定分析 | 第19页 |
| ·纳米金生物探针上寡核苷酸的连接情况分析 | 第19-20页 |
| ·PCR及DNA印迹检测纳米金生物探针上核酸条码 | 第20页 |
| ·结果 | 第20-29页 |
| ·纳米金的制备及表征 | 第20-22页 |
| ·TEM、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对纳米金和纳米金探针的表征分析 | 第22-24页 |
| ·纳米金-核酸标记效率的优化 | 第24页 |
| ·斑点免疫金渗滤法和免疫金银染色光镜观察纳米金探针上抗体的活性 | 第24-26页 |
| ·纳米金探针上寡核苷酸的连接情况分析 | 第26-28页 |
| ·PCR扩增和DNA印迹检测纳米金生物探针上核酸条码 | 第28-29页 |
| ·讨论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免疫磁性微球的制备 | 第31-39页 |
| ·前言 | 第31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31-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 ·免疫磁性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32-33页 |
| ·免疫磁性微球抗体连接率的测定 | 第33页 |
| ·免疫磁性微球抗体与抗原作用最佳时间及活性的鉴定 | 第33-34页 |
| ·结果 | 第34-37页 |
| ·免疫磁球的制备原理及表征 | 第34-35页 |
|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抗体连接率 | 第35-36页 |
| ·免疫磁性微球活性观察 | 第36-37页 |
| ·讨论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纳米核酸条码标识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9-50页 |
| ·前言 | 第39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39-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 ·最适反应比例的确定 | 第40-41页 |
| ·纳米金探针结合最适时间的摸索 | 第41页 |
| ·标准曲线度的评估 | 第41-42页 |
| ·特异性检测 | 第42页 |
| ·相关统计学分析 | 第42页 |
| ·结果 | 第42-48页 |
| ·核酸条码标识检测法原理 | 第42-43页 |
| ·尼龙膜斑点杂交(方阵滴定法)确定二者反应最适反应比例 | 第43-44页 |
| ·纳米金探针结合抗原最适时间 | 第44-45页 |
| ·标准曲线的评估 | 第45-46页 |
| ·灵敏度的初步验证 | 第46-47页 |
| ·特异性检测 | 第47-48页 |
| ·讨论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PSA临床血清标本检测方法的验证 | 第50-62页 |
| ·前言 | 第50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50-5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 ·最适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51页 |
| ·平行性试验 | 第51页 |
| ·临床血清样本特异性和灵敏度的检测 | 第51-52页 |
| ·准确性 | 第52页 |
| ·重复性检测 | 第52页 |
| ·比对试验 | 第52-53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53页 |
| ·结果 | 第53-60页 |
| ·最适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53-54页 |
| ·平行性实验 | 第54页 |
| ·临床血清样本特异性灵敏度的检测 | 第54-56页 |
| ·准确性 | 第56-57页 |
| ·重复性检测 | 第57页 |
| ·对比验证 | 第57-60页 |
| ·讨论 | 第60-62页 |
|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缩略词表 | 第68-69页 |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