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 第9-11页 |
| ·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 | 第11-1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数据来源说明 | 第1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4-16页 |
| 2 基础理论及方法介绍 | 第16-22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6-17页 |
| ·主要评价方法 | 第17-22页 |
| ·经济学角度――真实储蓄率法 | 第17-18页 |
| ·生态学角度――生态足迹模型 | 第18-20页 |
| ·社会学角度――人类发展指数 | 第20-21页 |
| ·系统学角度――系统协调度 | 第21-22页 |
| 3 研究区概况介绍 | 第22-25页 |
|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 ·自然概况 | 第22页 |
| ·资源概况 | 第22-23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页 |
| ·生态环境质量 | 第23-25页 |
| 4 唐山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 第25-50页 |
| ·从经济学角度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真实储蓄率法 | 第25-32页 |
| ·评价模型的计算过程 | 第25-26页 |
| ·唐山市真实储蓄率计算与评价 | 第26-32页 |
| ·从生态学角度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生态足迹法 | 第32-40页 |
| ·评价模型的计算过程 | 第32-34页 |
| ·唐山市生态足迹计算与评价 | 第34-40页 |
| ·从社会学角度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人类发展指数 | 第40-42页 |
| ·评价模型的计算过程 | 第40页 |
| ·唐山市人类发展指数计算与评价 | 第40-42页 |
| ·从系统学角度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协调指数 | 第42-48页 |
| ·评价模型的计算过程 | 第42-45页 |
| ·唐山市系统协调指数计算与评价 | 第45-48页 |
|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 | 第48-50页 |
|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的计算过程 | 第48页 |
| ·唐山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 | 第48-50页 |
| 5 唐山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50-57页 |
|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产业 | 第50-52页 |
| ·生态农业建设 | 第50页 |
| ·生态工业建设 | 第50-51页 |
| ·生态服务业建设 | 第51-52页 |
|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 第52-53页 |
| ·水资源 | 第52页 |
| ·矿产资源 | 第52-53页 |
| ·土地资源 | 第53页 |
| ·加强环境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 第53-55页 |
| ·水环境 | 第53-54页 |
| ·大气环境 | 第54页 |
| ·生态环境 | 第54-55页 |
| ·加强城市基础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舒适度 | 第55页 |
| ·促进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 第55-57页 |
| 6 总结 | 第57-58页 |
| ·论文总结 | 第57页 |
| ·问题与不足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