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9-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论文基本概念的阐释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2-15页 |
| ·基本概念的阐释 | 第12-14页 |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4-15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宏观与微观并重”的思维方式 | 第18页 |
| ·“动态”与“多维”的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 ·实际调查法的理论化操作 | 第19-20页 |
| 第2章 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向识别系统综述 | 第20-46页 |
| ·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向识别系统涵构及形式分类 | 第20-35页 |
| ·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向识别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20-22页 |
| ·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向识别系统的形式分类 | 第22-35页 |
| ·城市环境视觉导向识别系统化的现实意义 | 第35-40页 |
| ·人活动行为与空间坐标的对位需要 | 第35-38页 |
| ·强化空间的序列感和体验的关联性 | 第38-39页 |
| ·优化和补充城市视觉环境景观内容 | 第39-40页 |
| ·城市环境视觉导向识别系统调查综述 | 第40-46页 |
| ·视觉导向识别系统调查的意义 | 第40页 |
| ·视觉导向识别系统调查的方法 | 第40-43页 |
| ·视觉导向识别系统调查的分析途径 | 第43-46页 |
| 第3章 哈尔滨城市环境视觉导向识别系统解析 | 第46-90页 |
| ·哈尔滨城市环境空间视觉导向识别系统分类 | 第46-72页 |
| ·交通环境中视觉导向识别系统 | 第46-54页 |
| ·场所环境中视觉导向识别系统 | 第54-69页 |
| ·街区环境中公共设施识别系统 | 第69-72页 |
| ·哈尔滨城市视觉导向识别系统的形式结构分析 | 第72-79页 |
| ·空间底界面的导向识别系统 | 第72-73页 |
| ·空间侧界面的导向识别系统 | 第73-78页 |
| ·场所空间公共雕塑识别系统 | 第78-79页 |
| ·哈尔滨城市自然景观中视觉导向系统的分类 | 第79-82页 |
| ·绿地景观中视觉识别系统 | 第79-82页 |
| ·冰雪景观中视觉识别系统 | 第82页 |
| ·哈尔滨城市环境中视觉导向系统的色彩分析 | 第82-86页 |
| ·视觉导向系统的色彩构成现状 | 第83-84页 |
| ·视觉导向系统的色彩影响因素 | 第84-86页 |
| ·哈尔滨城市环境视觉导向识别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86-88页 |
| ·缺乏整体性 | 第86-87页 |
| ·缺乏个体性 | 第87-88页 |
| ·缺乏文化性 | 第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第4章 哈尔滨城市环境的视觉导识系统设计策略 | 第90-104页 |
| ·设计的理论前提 | 第90-99页 |
| ·设计心理学 | 第90-92页 |
| ·环境心理学 | 第92-94页 |
| ·设计符号学 | 第94-95页 |
| ·人体工程学 | 第95-97页 |
| ·体验心理学 | 第97-99页 |
| ·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99-101页 |
| ·整体性与协调性原则 | 第99-100页 |
| ·人本化与生态化原则 | 第100页 |
| ·文化性与地域性原则 | 第100-101页 |
| ·哈尔滨城市环境视觉导向识别系统格局策略 | 第101-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 结论 | 第104-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 附录1 | 第108-112页 |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