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VOCs处理技术 | 第14-18页 |
1.2.1 吸收法 | 第14-15页 |
1.2.2 吸附法 | 第15页 |
1.2.3 冷凝法 | 第15-16页 |
1.2.4 膜分离法 | 第16页 |
1.2.5 光催化氧化法 | 第16-17页 |
1.2.6 生物净化法 | 第17页 |
1.2.7 催化燃烧法 | 第17-18页 |
1.3 低温等离子体法 | 第18-20页 |
1.3.1 等离子体概念 | 第18页 |
1.3.2 低温等离子体产生及处理VOCs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 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氧化处理VOCs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1 等离子体与催化剂协同工艺 | 第20-21页 |
1.4.2 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2-24页 |
1.5.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1.5.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装置及方法 | 第24-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25-27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2.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6-27页 |
2.2.3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27页 |
2.3 放电参数测量 | 第27-28页 |
2.3.1 放电功率的检测 | 第27-28页 |
2.3.2 放电能量密度的计算方法 | 第28页 |
2.4 气体成分分析 | 第28-30页 |
2.4.1 甲苯的定量分析 | 第28-29页 |
2.4.2 CO_2的定量分析 | 第29-30页 |
2.5 性能表述 | 第30-32页 |
2.5.1 甲苯降解效率 | 第30页 |
2.5.2 CO_2矿化率 | 第30页 |
2.5.3 能量效率 | 第30-31页 |
2.5.4 空速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介质阻挡放电降解甲苯的研究 | 第32-46页 |
3.1 反应器结构的选择 | 第32-34页 |
3.1.1 放电电极外径对甲苯降解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1.2 放电长度对甲苯降解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 电气参数对降解甲苯的影响 | 第34-41页 |
3.2.1 放电电压对降解甲苯的影响 | 第35-38页 |
3.2.2 频率对降解甲苯的影响 | 第38-41页 |
3.3 气体参数对降解甲苯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1 甲苯进口浓度对降解甲苯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2 气体流量对降解甲苯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催化剂载体的选择 | 第46-54页 |
4.1 结果与讨论 | 第46-51页 |
4.1.1 催化剂的物理性质 | 第46-48页 |
4.1.2 不同催化剂对甲苯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48-51页 |
4.2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五章 介质阻挡放电协同Mn/TiO_2降解甲苯的研究 | 第54-74页 |
5.1 Mn的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4-58页 |
5.1.1 不同Mn负载量的催化剂对降解甲苯的影响 | 第54-56页 |
5.1.2 SEM+EDS表征 | 第56-58页 |
5.2 煅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8-66页 |
5.2.1 催化剂催化性能 | 第58-61页 |
5.2.2 SEM+EDS表征 | 第61-62页 |
5.2.3 XRD表征 | 第62-63页 |
5.2.4 XPS表征 | 第63-66页 |
5.3 催化剂的位置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 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 | 第67-70页 |
5.4.1 运行时间对甲苯降解效率和CO_2矿化率的影响 | 第67-68页 |
5.4.2 XPS表征 | 第68-70页 |
5.5 产物分析 | 第70-72页 |
5.6 机理推测 | 第7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建议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研究成果 | 第84-86页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第86-88页 |
附件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