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大气评价论文

合肥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与大气环境容量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致谢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页
   ·大气质量评价模型综述第13-18页
     ·大气污染指数评价法第14-16页
     ·大气污染经济学评价法第16-17页
     ·大气污染生物评价法第17页
     ·专家评价法第17页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17页
     ·灰关联分析法第17页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模型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第17-18页
   ·大气环境容量概述第18-21页
     ·ADMS大气扩散模型第18-19页
     ·ISC-AERMOD模型第19页
     ·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模型第19-20页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的“大气扩散烟囱轨迹模型”第20页
     ·A-P值法第20-21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自然、经济条件概况以及气象条件的确定第21-26页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概况第21-22页
     ·合肥市地理位置第21-22页
     ·合肥市气象条件第22页
   ·合肥市大气稳定度第22-23页
   ·研究区域平均风速和风向频率及空气现状监测第23-26页
     ·研究区域风速风向分析第23-24页
     ·监测点位的确定第24-25页
     ·监测结果分析第25-26页
第三章 研究区域大气环境现状评价第26-36页
   ·大气环境评价方法概述第26-28页
     ·环境质量分级聚类模型第26-27页
     ·灰关联评价模型第27页
     ·遗传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第27-28页
   ·研究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第28-35页
     ·大气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第29-30页
     ·大气环境质量灰关联评价第30-31页
     ·大气环境质量遗传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法第31-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控制区的确定以及污染源调查分析第36-46页
   ·大气功能区划分的目的、依据、目的第36页
     ·目的第36页
     ·依据第36页
     ·原则第36页
   ·功能区划规范、方法与标准第36-38页
     ·适用范围第36-37页
     ·区划方法第37页
     ·区划标准及划分结果第37-38页
   ·控制区及控制点的确定第38-40页
     ·控制区的确定第38-39页
     ·控制点的确定第39页
     ·清洁对照点与控制区网格化第39-40页
   ·污染源分析第40-46页
     ·点源调查与分析第40-44页
     ·线源调查与分析第44页
     ·面源调查与分析第44-46页
第五章 环境容量的测算第46-53页
   ·A值法测算理想环境容量第46-47页
   ·污染点源的允许排放量研究—P值法第47-49页
     ·各功能区所有点源的初始允许排放量确定第47页
     ·各功能区所有点源的最终允许排放量确定第47-48页
     ·烟气抬升公式第48-49页
   ·城区控制区大气环境容量分析第49-53页
第六章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旅游产业升级研究--以杭州、西安为例
下一篇:DS-CDMA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