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7页 |
英文提要 | 第7-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我国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的涵义及立法现状 | 第9-16页 |
(一) 破产管理人的涵义与缘起 | 第9-10页 |
(二) 我国的破产管理人制度简介 | 第10-11页 |
(三) 我国现行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之立法 | 第11-16页 |
1、清算组的法律地位 | 第11-14页 |
2、清算组的选任方式 | 第14页 |
3、清算组的成员组成和成立时间 | 第14-15页 |
4、清算组成立的形式和变更的方式 | 第15-16页 |
二、我国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 第16-20页 |
(一) 我国现行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的缺陷 | 第16-19页 |
1、法律术语不规范 | 第16页 |
2、破产管理人的定位不准确 | 第16-17页 |
3、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方式不合理 | 第17页 |
4、破产管理人的组成人员不适格 | 第17-18页 |
5、破产管理人的程序设计不科学 | 第18页 |
6、破产管理人的责权利脱节 | 第18-19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19-20页 |
1、法律价值的错位 | 第19页 |
2、理论准备不足 | 第19-20页 |
3、受大陆法系和政治的双重影响 | 第20页 |
4、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撑 | 第20页 |
三、国外关于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的立法 | 第20-32页 |
(一) 国外关于破产管理人法律地位的学说及评析 | 第20-25页 |
1、大陆法系关于破产管理人法律地位的学说 | 第20-22页 |
2、英美法系关于破产管理人法律地位的学说 | 第22-24页 |
3、两大法系破产管理人法律地位之比较 | 第24-25页 |
(二) 破产管理人选任方式的立法例 | 第25-28页 |
1、法院选任 | 第25页 |
2、债权人会议选任 | 第25页 |
3、法院选任和债权人会议选任相结合 | 第25-28页 |
(三) 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时间 | 第28-29页 |
1、破产宣告主义 | 第28页 |
2、破产受理主义 | 第28-29页 |
(四) 关于破产管理人选任资格的立法例 | 第29-30页 |
1、破产管理人的积极资格 | 第29页 |
2、破产管理人的消极资格 | 第29-30页 |
(五) 破产管理人的变更 | 第30-32页 |
1、破产管理人的变更主体 | 第30页 |
2、变更破产管理人的事由 | 第30-31页 |
3、变更破产管理人的方式 | 第31-32页 |
四、我国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的立法突破及存在的问题 | 第32-42页 |
(一) 新企业破产法在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方面的立法突破 | 第32-37页 |
1、使用“管理人”一词取代“清算组” | 第32页 |
2、对破产管理人任职资格作出明确的规定 | 第32-36页 |
3、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的同时指定破产管理人 | 第36-37页 |
4、赋予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变更破产管理人的权利 | 第37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37-42页 |
1、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 第37-38页 |
2、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方式仍不合理 | 第38-40页 |
3、破产管理人的设置程序不合理 | 第40-41页 |
4、破产管理人的资格规定存在瑕疵 | 第41-42页 |
五、完善我国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42-54页 |
(一) 将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确定为财产之受托人 | 第43-45页 |
(二) 建立临时破产管理人制度 | 第45-46页 |
(三) 建立“双轨”制的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方式 | 第46-47页 |
(四) 尽快消除自然人担任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冲突 | 第47-49页 |
(五) 建立破产管理人职业化队伍 | 第49-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详细摘要 | 第58-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