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2-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因特网的发展和TCP | 第12页 |
| ·通信卫星的发展 | 第12-14页 |
| ·研究目标和贡献 | 第14-17页 |
| ·章 节安排 | 第17-19页 |
| 第2章 卫星因特网传输控制协议概述 | 第19-32页 |
| ·地面因特网TCP协议版本和特点 | 第19-22页 |
| ·地面因特网TCP协议版本 | 第19页 |
| ·地面因特网TCP协议特点 | 第19-22页 |
| ·连接建立和拆除 | 第20页 |
| ·数据发送流量控制 | 第20-21页 |
| ·丢失数据重传和恢复 | 第21页 |
| ·数据应答 | 第21-22页 |
| ·卫星链路特点及对TCP协议性能的影响 | 第22-24页 |
| ·长传播延时 | 第22-23页 |
| ·高误码率 | 第23页 |
| ·链路带宽不对称 | 第23-24页 |
| ·卫星网络传输控制协议研究 | 第24-31页 |
| ·TCP协议修改方案 | 第24-27页 |
| ·基本改进方案 | 第24页 |
| ·数据包优先级方案 | 第24-26页 |
| ·可用带宽估计方案 | 第26页 |
| ·拥塞窗口指示方案 | 第26-27页 |
| ·其他协议层修改方案 | 第27页 |
| ·代理方案 | 第27-31页 |
| ·TCP分段和TCP欺骗 | 第28-29页 |
| ·结合代理方案的传输控制协议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星载TCP欺骗代理方案及NSTP协议 | 第32-55页 |
| ·引言 | 第32-33页 |
| ·星载TCP欺骗代理方案 | 第33-35页 |
| ·NSTP协议 | 第35页 |
| ·星载TCP欺骗代理方案结合NSTP协议 | 第35-53页 |
| ·数据传输和处理流程 | 第36-37页 |
| ·性能分析 | 第37-42页 |
| ·备份数据的星上保留时间和星上缓存配置 | 第37-41页 |
| ·前向链路数据发送速率 | 第41-42页 |
| ·反向带宽占用 | 第42页 |
| ·仿真比较 | 第42-53页 |
| ·最大发送窗口为64k bytes的方案性能比较 | 第43-48页 |
| ·最大发送窗口为128k bytes的方案性能比较 | 第48-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4章 端到端传输控制协议研究 | 第55-88页 |
| ·引言 | 第55-56页 |
| ·TP-Satellite协议 | 第56-67页 |
| ·主动周期应答策略 | 第58-59页 |
| ·超起始(Super Start)策略 | 第59-61页 |
| ·拥塞回避(Congestion Avoidance)策略 | 第61页 |
| ·丢失判决(Loss Distinction)策略 | 第61-63页 |
| ·拥塞恢复(Congestion Recovery)策略 | 第63-64页 |
| ·路由器数据丢弃算法 | 第64-65页 |
| ·举例分析 | 第65-67页 |
| ·TP-Satellite协议性能分析 | 第67-73页 |
| ·数据发送初始阶段的协议性能 | 第67-68页 |
| ·数据丢失原因的误判分析 | 第68-71页 |
| ·随机误码的拥塞误判分析 | 第68-69页 |
| ·突发误码的拥塞误判分析 | 第69页 |
| ·误码造成的误判可能 | 第69-71页 |
| ·反向链路带宽的占用和数据保留时间计算 | 第71-73页 |
| ·反向带宽占用 | 第71页 |
| ·数据保留时间 | 第71-73页 |
| ·仿真比较 | 第73-87页 |
| ·链路无误码的情况下协议性能比较 | 第73-77页 |
| ·单连接情况下,协议性能比较 | 第74-76页 |
| ·多连接情况下,协议性能比较 | 第76-77页 |
| ·随机误码的情况下协议性能比较 | 第77-79页 |
| ·单连接情况下,协议性能比较 | 第77-78页 |
| ·多连接情况下,协议性能比较 | 第78-79页 |
| ·突发误码的情况下协议性能比较 | 第79-83页 |
| ·单连接情况下,协议性能比较 | 第80-82页 |
| ·多连接情况下,协议性能比较 | 第82-83页 |
| ·反向链路带宽受限情况下的协议性能比较 | 第83-84页 |
| ·协议公平性讨论 | 第84-87页 |
| ·同构网络的协议公平性 | 第84-86页 |
| ·异构网络的协议公平性 | 第86-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