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主要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小麦高产和超高产育种 | 第11-12页 |
·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及相关实例 | 第12-13页 |
·小麦产的量构成因素 | 第13-15页 |
·单位面积穗数 | 第13-14页 |
·穗粒数 | 第14-15页 |
·粒重 | 第15页 |
·株型、冠层结构与高产育种 | 第15-16页 |
·株型研究 | 第15-16页 |
·株型与冠层结构的关系 | 第16页 |
·小麦品质性状 | 第16-18页 |
2 引言 | 第18-21页 |
·国内外关于小麦高产和超高产育种的研究动态 | 第18-19页 |
·小麦高产育种和产量潜力研究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 第20-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试验地点 | 第21页 |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调查项目 | 第21页 |
·调查和测定方法 | 第21-25页 |
·群体茎集动态记载 | 第21页 |
·植株叶面积动态测定 | 第21-22页 |
·灌浆速度测定 | 第22页 |
·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 | 第22页 |
·产量及产量三要素性状测定 | 第22页 |
·株型性状测定 | 第22-23页 |
·容重 | 第23页 |
·面粉蛋白含量(%) | 第23页 |
·粉质仪参数 | 第23页 |
·快速粘度仪(RVA)参数 | 第23-25页 |
·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51页 |
·产量及产量因素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6-29页 |
·方差分析结果 | 第26-27页 |
·产量及产量因素性状的差异显著性比较 | 第27-29页 |
·产小麦品种产量因素的变化趋势 | 第29-32页 |
·单位面积穗数变化趋势 | 第29-30页 |
·穗粒数的变化趋势 | 第30页 |
·千粒重的变化趋势 | 第30-31页 |
·每穗粒重的变化趋势 | 第31页 |
·单位面积粒数的变化趋势 | 第31-32页 |
·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极其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高产小麦品种株型结构的研究 | 第33-37页 |
·株高的构成 | 第33-35页 |
·株高的组成 | 第33-34页 |
·株高构成指数分析 | 第34-35页 |
·叶片的组成 | 第35-37页 |
·叶片的长、宽和面积 | 第35-36页 |
·叶片长与宽的比值 | 第36-37页 |
·高产小麦品种冠层结构的研究 | 第37-40页 |
·高产小麦品种冠层结构的特征 | 第37-38页 |
·冠层结构特征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38-40页 |
·高产小麦品种几个性状的动态变化 | 第40-41页 |
·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茎蘖数动态 | 第40页 |
·小麦品种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 | 第40-41页 |
·小麦品种叶面积指数动态 | 第41页 |
·主要品质性状研究 | 第41-51页 |
·5个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 | 第41-44页 |
·方差分析结果 | 第41-42页 |
·差异显著性比较 | 第42-44页 |
·粉质仪参数 | 第44-46页 |
·方差分析结果 | 第44页 |
·差异显著性比较 | 第44-46页 |
·淀粉糊化指标的变化 | 第46-49页 |
·方差分析结果 | 第46-47页 |
·差异显著性比较 | 第47-49页 |
·主要品质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9-51页 |
5 讨论 | 第51-54页 |
·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51页 |
·小麦品株型与冠层性状的改良 | 第51-52页 |
·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系 | 第52页 |
·小麦品质性状与产量 | 第52-54页 |
6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在读期间科研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