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重婚罪的法理基础 | 第10-19页 |
一、婚姻的本质 | 第10-11页 |
(一) 婚姻的自然属性 | 第10页 |
(二) 婚姻的社会性 | 第10页 |
(三) 社会性是婚姻的本质属性 | 第10-11页 |
二、相关法律概念 | 第11-17页 |
(一) 法律婚和事实婚 | 第11-13页 |
(二) 配偶权 | 第13-14页 |
(三) 重婚行为与重婚罪 | 第14-15页 |
(四) 重婚与通奸 | 第15-16页 |
(五) “包二奶”与非法同居和重婚 | 第16-17页 |
三、我国目前重婚特点 | 第17-19页 |
(一) 重婚现象越来越严重 | 第17页 |
(二) 重婚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 第17页 |
(三) 受害者多为女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我国关于重婚罪的法律规定 | 第19-25页 |
一、重婚罪的犯罪构成 | 第19-23页 |
(一) 客体 | 第19-20页 |
(二) 客观方面 | 第20-22页 |
(三) 主观方面 | 第22页 |
(四) 主体 | 第22-23页 |
二、重婚罪的表现形式 | 第23-25页 |
(一) 两个法律婚的重婚 | 第23页 |
(二) 先法律婚后事实婚 | 第23页 |
(三) 先事实婚后法律婚 | 第23页 |
(四) 前婚是事实婚,后婚也是事实婚的重婚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重婚罪认定难及产生的原因 | 第25-29页 |
一、对待事实婚问题民法和刑法产生争议,给司法实践带来困难 | 第25-26页 |
二、司法解释“以夫妻名义同居”过于笼统,司法实践中缺乏衡量标准 | 第26-27页 |
三、重婚案是否应作为公诉案存在争议,当事人取证困难 | 第27-28页 |
四、量刑情节不够科学,难以做到罪责刑相适应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境外关于重婚罪的立法 | 第29-33页 |
一、我国港澳台地区 | 第29-30页 |
(一) 香港关于重婚罪的立法 | 第29页 |
(二) 澳门地区关于重婚罪的立法 | 第29页 |
(三) 台湾地区关于重婚罪的立法 | 第29-30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 | 第30-31页 |
(一) 德国关于重婚罪的立法 | 第30页 |
(二) 瑞士关于重婚罪的立法 | 第30页 |
(三) 芬兰关于重婚罪的立法 | 第30-31页 |
三、英美法系国家 | 第31页 |
(一) 美国关于重婚罪的立法 | 第31页 |
(二) 英国关于重婚罪的立法 | 第31页 |
四、值得借鉴之处 | 第31-33页 |
(一) 民法和刑法对于事实婚的态度一致,不存在冲突和矛盾 | 第31-32页 |
(二) 重婚罪一般都作为重罪处罚,刑期比较高,在罪名中占有重要位置 | 第32页 |
(三) 量刑情节都比较科学,处罚种类比较多样 | 第32-33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重婚罪立法的建议 | 第33-39页 |
一、加快解决民法和刑法对于事实婚互相冲突的问题 | 第33-35页 |
(一) 明确司法解释权力的分配 | 第34页 |
(二) 确定司法解释的原则和程序 | 第34页 |
(三) 建立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机制 | 第34-35页 |
二、将重婚案设定为公诉案件 | 第35-37页 |
(一) 公诉的特殊功能对于重婚罪有重要意义 | 第35-36页 |
(二) 将重婚案作为公诉案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 | 第36-37页 |
三、科学制定认定“以夫妻名义同居”的标准 | 第37页 |
四、提高最高刑期,科学制定量刑情节 | 第37-39页 |
(一) 提高最高刑期 | 第37-38页 |
(二) 科学规定量刑情节,体现“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