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国外学者对城市化的论述 | 第10-12页 |
| ·国内学者对城市化的论述 | 第12-15页 |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 ·预期的创新及贡献 | 第16-18页 |
| 第2章 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及其一般规律 | 第18-32页 |
| ·城市化的内涵和测度指标 | 第18-20页 |
| ·城市化的内涵 | 第18-19页 |
| ·城市化的测度指标 | 第19-20页 |
| ·城市化发展的空间结构理论 | 第20-22页 |
| ·空间结构理论的最初形态:区位理论 | 第20-21页 |
| ·展现区域关系的空间结构理论 | 第21-22页 |
| ·城市化发展的产业结构理论 | 第22-24页 |
| ·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和动力 | 第22页 |
| ·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研究 | 第22-23页 |
| ·工业结构的高度化 | 第23-24页 |
| ·城市化发展的空间—产业结构理论 | 第24-25页 |
|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25-32页 |
| ·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 | 第25-26页 |
| ·城市化前期阶段,大城市优先增长的规律 | 第26-28页 |
| ·大城市发展的必然性研究 | 第28-32页 |
| 第3章 美国大城市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 第32-40页 |
| ·基于空间—产业结构分析美国城市化进程 | 第32-36页 |
|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初步城市化 | 第32-33页 |
| ·工业化时期的基本城市化 | 第33页 |
| ·服务经济化时期的城市化 | 第33-34页 |
| ·新经济时期的"再城市化" | 第34-36页 |
| ·美国大城市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 第36-39页 |
| ·美国城市发展具有空间阶段性开发的特征 | 第36-37页 |
| ·美国城市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 第37-38页 |
| ·大城市优先增长的规律 | 第38-39页 |
| ·美国城市化过程在世界范围内的典型意义 | 第39-40页 |
| 第4章 我国大城市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40-50页 |
|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状况 | 第40-42页 |
| ·我国城市化简史 | 第40-41页 |
| ·我国城市化的现实意义 | 第41-42页 |
| ·我国大城市发展的状况 | 第42-46页 |
| ·我国大城市发展的现状 | 第42-44页 |
| ·我国大城市发展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 ·我国大城市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 第46-50页 |
| ·选择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模式 | 第46-47页 |
| ·努力推进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 | 第47-50页 |
| 第5章 我国大城市空间—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 第50-76页 |
| ·我国大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 | 第50-58页 |
| ·基于空间结构对我国大城市的划分 | 第50-53页 |
| ·我国大城市空间分布东密西疏 | 第53-54页 |
| ·我国城市群发展状况分析 | 第54-57页 |
| ·我国大城市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的原因分析 | 第57-58页 |
| ·我国大城市发展的产业结构分析 | 第58-71页 |
| ·基于产业结构对我国大城市的划分 | 第58-67页 |
| ·我国大城市产业结构评价 | 第67-71页 |
| ·我国大城市发展中的空间—产业转移分析 | 第71-76页 |
| ·国际产业转移与东部沿海大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 第71-73页 |
| ·边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中西部大城市的影响 | 第73-74页 |
| ·边际产业向中西部大城市转移的阻滞因素 | 第74-76页 |
| 第6章 我国大城市空间—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对策 | 第76-94页 |
| ·我国大城市空间—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 | 第76-77页 |
| ·优化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对策 | 第77-82页 |
| ·采取多样化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城市协调发展 | 第77-80页 |
| ·构建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促进城镇体系合理化 | 第80-82页 |
| ·优化我国大城市产业结构的对策 | 第82-88页 |
|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大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 第82-85页 |
| ·大力发展大城市的第三产业 | 第85-87页 |
| ·从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解决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 第87-88页 |
| ·优化我国大城市空间—产业结构的对策 | 第88-94页 |
| ·对接发达国家的先进产业,促进我国大城市优势产业优化升级 | 第89-90页 |
| ·消除东部产业转移过程的阻滞因素,促进大城市弱势产业升级 | 第90页 |
| ·发展地区产业集群,提高地区自发展能力 | 第90-94页 |
| 结论 | 第94-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00-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