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黄河三角洲地区路域生态恢复系统及植被生态区划 | 第17-42页 |
·路域生态系统 | 第17-21页 |
·路域生态系统的组成 | 第17-18页 |
·路域生态系统的结构 | 第18-20页 |
·路域生态系统的功能 | 第20-21页 |
·路域生态恢复 | 第21-26页 |
·路域生态恢复的概念 | 第21页 |
·路域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 | 第21-25页 |
·路域生态恢复的基本方法 | 第25-26页 |
·路域植被生态区划 | 第26-41页 |
·路域植被生态区划的原则 | 第26页 |
·植被生态区划分级标准与命名方法 | 第26-27页 |
·黄河三角洲地区路域植被生态区划 | 第27-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黄河三角洲地区路域边坡植被营造技术研究 | 第42-65页 |
·植物种类选择分析 | 第42-46页 |
·植物种类的调查 | 第42-43页 |
·植物种类选择的基本原则 | 第43页 |
·植物物种选择的基本依据 | 第43-44页 |
·黄河三角洲地区路域植物种类选择 | 第44-46页 |
·路域植物群落设计分析 | 第46-52页 |
·路域植物群落设计的原则 | 第46-47页 |
·种子配比分析 | 第47-48页 |
·播种量的计算 | 第48-49页 |
·黄河三角洲地区路域植物群落组合 | 第49-52页 |
·基质材料设计 | 第52-56页 |
·材料种类 | 第52-53页 |
·材料选择 | 第53-55页 |
·材料组合 | 第55-56页 |
·路域植被建植技术选择 | 第56-64页 |
·路域植被建植技术适用性分析 | 第56-59页 |
·不同路域植被建植技术的综合比较 | 第59-64页 |
·路域生态恢复的辅助措施—生物型声屏障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黄河三角洲地区路域生态恢复效果评价 | 第65-95页 |
·路域生态恢复效果调查 | 第65-70页 |
·路域土壤改良效果 | 第65-66页 |
·路域护坡植被恢复效果 | 第66-70页 |
·路域生态工程对行车环境景观改善效果评价 | 第70-84页 |
·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 第70-82页 |
·评价指标作用分值确定 | 第82-83页 |
·综合评价指标计算及等级划分 | 第83-84页 |
·路域生态恢复综合效果评价 | 第84-94页 |
·评价方法 | 第84-85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85-94页 |
·综合效果评价分级 | 第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5-97页 |
1. 结论 | 第95-96页 |
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附录 | 第100-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