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9页 |
| ·植物种群的含义 | 第12页 |
| ·植物种群相关研究及进展 | 第12-14页 |
|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桂林白蜡的生物学特征 | 第15-16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和措施 | 第16-17页 |
| ·主要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野外取样和每木调查 | 第16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 ·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22页 |
| ·岩溶生态学研究 | 第17-19页 |
| ·植物种群空间结构研究 | 第19-20页 |
| ·种间关系研究 | 第20-21页 |
| ·生态位研究 | 第2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9页 |
| 第二章 研究样地与自然概况 | 第29-32页 |
| ·研究样地 | 第29页 |
| ·自然状况 | 第29-31页 |
| ·地理地质条件 | 第29页 |
| ·气候 | 第29页 |
| ·土壤 | 第29-30页 |
| ·岩溶石山及样地群落组成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岩溶石山桂林白蜡群落生态学研究 | 第32-46页 |
|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 ·样地选择和取样方法 | 第32页 |
| ·数据处理 | 第32-34页 |
| ·区系成分 | 第32-33页 |
| ·重要值计算 | 第33页 |
| ·物种多样性指数 | 第33-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 ·群落种类组成及区系成分 | 第34-38页 |
| ·种类组成 | 第34-36页 |
| ·区系成分 | 第36-38页 |
| ·群落外貌 | 第38-42页 |
| ·生活型 | 第38-40页 |
| ·叶的性质 | 第40-42页 |
| ·层次结构 | 第42-43页 |
| ·物种多样性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岩溶石山桂林白蜡种群结构 | 第46-58页 |
| ·样地选择和取样方法 | 第46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6-48页 |
| ·分组统计 | 第46-47页 |
| ·分异指数计测 | 第47-48页 |
| ·结果 | 第48-53页 |
| ·高度结构 | 第48-49页 |
| ·胸径结构 | 第49-51页 |
| ·冠幅结构 | 第51-53页 |
| ·讨论 | 第53-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岩溶石山桂林白蜡种群分布格局及优势种种间关系 | 第58-69页 |
| ·样地选择和取样方法 | 第58-59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9-60页 |
| ·点格局分析方法 | 第59页 |
| ·种间关系分析方法 | 第59-60页 |
| ·结果 | 第60-64页 |
| ·桂林白蜡种群空间格局 | 第60-61页 |
| ·优势种种间关系 | 第61-64页 |
| ·桂林白蜡与菜豆树种间关系 | 第61-62页 |
| ·桂林白蜡与翅荚香槐种间关系 | 第62-64页 |
| ·讨论 | 第64-67页 |
| ·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 | 第64-65页 |
| ·种间关系分析 | 第65页 |
| ·格局分析法在岩溶种群格局研究中的适用性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第六章 岩溶石山桂林白蜡群落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研究 | 第69-77页 |
| ·样地选择和取样方法 | 第69-70页 |
| ·数据处理 | 第70-71页 |
| ·重要值计算 | 第70页 |
| ·生态位宽度 | 第70-71页 |
| ·生态位相似比例 | 第71页 |
| ·生态位重叠 | 第7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5页 |
| ·生态位宽度分析 | 第71-73页 |
| ·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析 | 第73页 |
| ·生态位重叠值分析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77-79页 |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