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
提要 | 第1-10页 |
1. 绪论 | 第10-3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30页 |
·心理健康的研究 | 第10-17页 |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 | 第17-22页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 | 第22-25页 |
·家庭生态系统 | 第25-30页 |
·研究构想 | 第30-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32页 |
·调查研究法 | 第32页 |
·个别访谈法 | 第32页 |
·自然观察法 | 第32页 |
·研究价值 | 第32-38页 |
·理论意义 | 第32-33页 |
·实践意义 | 第33-38页 |
2.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 | 第38-63页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 第38-45页 |
·犯罪青少年认识的特点 | 第38-40页 |
·犯罪青少年情感的特点 | 第40-41页 |
·犯罪青少年意志的特点 | 第41-42页 |
·犯罪青少年动机的特点 | 第42-44页 |
·犯罪青少年行为的特点 | 第44-45页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 第45-55页 |
·生物学因素 | 第45-48页 |
·环境因素 | 第48-54页 |
·个体自身因素 | 第54-55页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养 | 第55-63页 |
·少管所中的培养 | 第55-59页 |
·出狱后的培养 | 第59-63页 |
3.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 | 第63-133页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 | 第63-74页 |
·前言 | 第63-64页 |
·研究方法 | 第64-65页 |
·结果 | 第65-69页 |
·讨论 | 第69-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父母子系统各因素的相关 | 第74-96页 |
·前言 | 第74-79页 |
·研究方法 | 第79-80页 |
·结果 | 第80-87页 |
·讨论 | 第87-93页 |
·结论 | 第93-96页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子系统各因素的相关 | 第96-111页 |
·前言 | 第96-99页 |
·研究方法 | 第99页 |
·结果 | 第99-105页 |
·讨论 | 第105-109页 |
·结论 | 第109-111页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自身子系统各因素的相关 | 第111-122页 |
·前言 | 第111-1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16页 |
·结果 | 第116-118页 |
·讨论 | 第118-120页 |
·结论 | 第120-122页 |
·犯罪青少年家庭生态子系统间的分析 | 第122-129页 |
·父母子系统与家庭环境子系统 | 第122-123页 |
·父母子系统与自身子系统 | 第123-126页 |
·家庭环境子系统与自身子系统 | 第126-129页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 | 第129-133页 |
·构建前的准备 | 第129-130页 |
·构建模型 | 第130页 |
·模型验证 | 第130-133页 |
4. 总的讨论 | 第133-138页 |
·关于方法 | 第133-135页 |
·关于结果 | 第135-138页 |
5. 总的结论 | 第138-143页 |
·总结论 | 第138-139页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 | 第138页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生态系统各因素关系 | 第138页 |
·犯罪青少年家庭生态子系统间的分析 | 第138-139页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分析 | 第139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9-141页 |
·考察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系统各因素关系 | 第139-140页 |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 第140页 |
·构建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模型 | 第140-141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41页 |
·被试取样 | 第141页 |
·入狱时间长短 | 第141页 |
·今后研究设想 | 第141-143页 |
·干预研究的开展 | 第141页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校和社会生态系统特点 | 第141-142页 |
·犯罪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具体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4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54-155页 |
论文摘要 | 第155-158页 |
Abstract | 第158-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