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氮素释放形态的研究 | 第11-12页 |
·氮素释放的量的研究 | 第12-14页 |
·氮素挥发损失的测定方法 | 第14-16页 |
·密闭生长室法 | 第14-15页 |
·微气象学方法 | 第15页 |
·测定全氮法 | 第15-16页 |
·同位素法 | 第16页 |
·影响植物地上部分氮素挥发的因素 | 第16-20页 |
·影响植物氨挥发的因素 | 第16-19页 |
·影响植物 N_2O挥发的因素 | 第19-20页 |
·植物地上部分氮素挥发损失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光呼吸途径 | 第20-21页 |
·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的水解与 GS活性下降 | 第21-22页 |
·植物的蒸腾作用 | 第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供试材料与试验处理 | 第22-23页 |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地上部分氮素挥发损失的测定 | 第23-24页 |
·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测定和农学性状的考察 | 第24页 |
·水稻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水稻营养元素吸收量动态测定 | 第25页 |
·计算指标 | 第25-26页 |
·地上部氮素总积累量 | 第25页 |
·氮素利用效率指标 | 第25页 |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3 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地上部分氨挥发研究 | 第26-33页 |
·2005年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高氮处理下不同水稻品种氨挥发的量及其变化 | 第26-27页 |
·低氮处理下不同水稻品种氨挥发的量及其变化 | 第27-28页 |
·2006年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高氮处理下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氨挥发的量及其变化 | 第28-29页 |
·低氮处理下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氨挥发的量及其变化 | 第29-31页 |
·不同氮素处理对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氨挥发的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两年试验氨挥发量的差异 | 第32页 |
·氨挥发量随生育期的变化 | 第32-33页 |
·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氨挥发量的差别 | 第33页 |
4 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地上部分氮氧化物的挥发研究 | 第33-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高氮处理下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地上部分 NO_2挥发量变化 | 第34-35页 |
·低氮处理下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地上部分 NO_2挥发量变化 | 第35-36页 |
·不同氮素处理对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地上部分NO_2挥发的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高氮处理下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地上部分 N_2O挥发量变化 | 第37-39页 |
·低氮处理下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地上部分 N_2O挥发量变化 | 第39-40页 |
·不同氮素处理对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地上部分 N_2O挥发的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氮氧化物挥发量随生育期的变化 | 第41-42页 |
·不同氮处理对氮氧化物挥发量的影响 | 第42页 |
·水稻地上部分不同形态氮素挥发量的比较 | 第42-43页 |
5. 不同水稻品种氮素利用率与氮素挥发量的关系研究 | 第43-6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66页 |
·不同品种间地上部各部分干物质积累量 | 第43-47页 |
·不同品种间地上部氮素积累量 | 第47-64页 |
·不同水稻品种氮素挥发与氮素利用率的关系 | 第64-66页 |
·讨论 | 第66-67页 |
·不同水稻品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的差异 | 第66页 |
·不同氮处理下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 第66页 |
·氮素吸收量、氮素积累量与氨挥发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