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30页 |
·氧氢氧化铁的研究概况 | 第10页 |
·氧氢氧化铁的物相以及结构 | 第10页 |
·氧氢氧化铁的环境矿物学与界面化学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铁的氢氧化物吸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研究 | 第12-13页 |
·铁的氢氧化物光催化氧化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 第13-17页 |
·铁的(氢)氧化物矿物多相催化类Fenton光化学反应机制 | 第14-15页 |
·铁的(氢)氧化物矿物多相光催化氧化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铁的(氢)氧化物矿物多相光催化氧化法在环境修复方面的应用 | 第16-17页 |
·FeOOH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简介 | 第17-19页 |
·α-FeOOH的合成 | 第18-19页 |
·β-FeOOH的合成 | 第19页 |
·微生物多糖对FeOOH结晶矿化的调制作用 | 第19页 |
·TiO_2的研究概况 | 第19-25页 |
·TiO_2的晶体结构及其光催化机理 | 第20-21页 |
·TiO_2的晶体结构 | 第20页 |
·TiO_2的光催化机理 | 第20-21页 |
·负载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1-23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21-22页 |
·粉体烧结法 | 第22-23页 |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23页 |
·其他方法 | 第23页 |
·制备TiO_2光催化剂所用载体 | 第23-25页 |
·天然矿物 | 第23-24页 |
·玻璃类 | 第24页 |
·金属类 | 第24-25页 |
·阳离子交换剂类 | 第25页 |
·吸附剂类 | 第25页 |
·陶瓷类 | 第25页 |
·蒙脱石简介 | 第25-27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 | 第30-33页 |
·试验药品以及主要仪器 | 第30-33页 |
·试验药品 | 第30-31页 |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实验样品表征方法与所用仪器 | 第32-33页 |
第3章 负载TiO_2/Mmt的制备与表征 | 第33-49页 |
·溶胶-凝胶法制备负载型TiO_2 | 第33-43页 |
·光催化材料制备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7页 |
·钛盐种类 | 第34页 |
·溶剂 | 第34-35页 |
·抑制剂 | 第35页 |
·前驱物配比 | 第35-36页 |
·pH值 | 第36页 |
·矿浆浓度 | 第36页 |
·反应温度 | 第36页 |
·陈化时间 | 第36页 |
·焙烧温度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TiO_2/蒙脱石复合体系的制备 | 第37页 |
·TiO_2/蒙脱石复合材料性能的初步评价 | 第37-39页 |
·主要表征方法 | 第39页 |
·正交实验 | 第39-43页 |
·实验设计 | 第39-40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实验结果检测 | 第41-43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组合 | 第43页 |
·材料的表征 | 第43-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FeOOH/TiO_2/Mmt的制备与表征 | 第49-56页 |
·液相体系中的成核与生长 | 第49-51页 |
·TiO_2/Mmt复合体系上生长针铁矿 | 第51-52页 |
·反应体系 | 第51页 |
·铁盐浓度、溶液温度及pH | 第51-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材料表征 | 第52-54页 |
·FeOOH/TiO_2/Mmt的透射电镜分析及能谱分析 | 第52-54页 |
·FeOOH/TiO_2/Mmt体系的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FeOOH/TiO_2/Mmt复合体系降解甲基橙实验研究 | 第56-6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6-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空白实验 | 第56页 |
·避光条件下的脱色实验 | 第56页 |
·自然光照下的脱色实验 | 第56-57页 |
·紫外光下的脱色实验 | 第57页 |
·光催化降解溶液中有机物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 第5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避光条件下脱色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自然光条件下脱色结果分析 | 第58页 |
·紫外光条件下脱色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甲基橙被降解后的残液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9-60页 |
·结果讨论 | 第60-61页 |
·本章小节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3-65页 |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