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植物表皮蜡质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蜡质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 第13-15页 |
·植物表皮蜡质的生物合成 | 第15-17页 |
·长链脂肪酸(VLCFA)的合成 | 第15页 |
·表皮蜡质的生物合成 | 第15-17页 |
·酰基还原途径 | 第15-16页 |
·脱羰基途径 | 第16-17页 |
·环境因素对表皮蜡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辐射和温度对表皮蜡质组成的影响 | 第17页 |
·湿度对表皮蜡质的影响 | 第17页 |
·水分胁迫、盐胁迫和冷害胁迫对表皮蜡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其他影响表皮蜡质产生的因素 | 第18页 |
·植物表皮蜡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8-21页 |
2.植物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转录因子的结构研究 | 第21-22页 |
·DNA结合结构域 | 第21页 |
·转录调控区 | 第21-22页 |
·寡聚化位点 | 第22页 |
·核定位信号区 | 第22页 |
·转录因子的功能分析 | 第22-23页 |
·参与对激素的应答反应 | 第22-23页 |
·控制植物生长发育与细胞的形态 | 第23页 |
·参与植物逆境胁迫与防御反应 | 第23页 |
·调节植物代谢途径 | 第23页 |
·AP2/ERF 转录因子家族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AP2/ERF基因及其特征 | 第24页 |
·ERF亚家族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功能研究 | 第24-26页 |
3.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水稻叶片不同发育时期中表皮蜡质的积累 | 第28-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材料 | 第28页 |
·方法 | 第28-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Ⅰ期水稻叶片蜡质晶体积累的超微观察 | 第29-30页 |
·Ⅱ期水稻叶片蜡质晶体积累的超微观察 | 第30页 |
·Ⅲ期水稻叶片表皮蜡质晶体积累的超微观察 | 第30页 |
·Ⅳ期(半展叶期)表皮蜡质晶体积累的超微观察 | 第30-36页 |
·Ⅴ期(全展叶期)表皮蜡质晶体积累的超微观察 | 第36页 |
·Ⅵ期(成熟叶)表皮蜡质晶体积累的超微观察 | 第36页 |
·Ⅶ期(成熟末期叶)表皮蜡质晶体积累的超微观察 | 第3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水稻叶表皮蜡质的提取方法及含量的比较 | 第38-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材料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39页 |
·水稻叶片表皮蜡质提取 | 第38-39页 |
·电镜观察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常温法提取水稻叶片表皮蜡质的含量和扫描电镜结果 | 第39页 |
·加热法提取水稻叶片表皮蜡质的含量和扫描电镜结果 | 第39-40页 |
·常温加热结合法提取水稻叶片表皮蜡质的含量和扫描电镜结果 | 第40-4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水稻叶片表皮蜡质的差异研究 | 第42-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供试材料 | 第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材料的种植与处理方法 | 第42-43页 |
·电镜观察材料的处理 | 第43页 |
·蜡质含量的计算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不同品种水稻表皮蜡质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43-44页 |
·经逆境处理后日本晴叶片表皮蜡质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44-46页 |
·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逆境条件处理下形态学和蜡质含量的比较研究 | 第4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水稻EREPF型转录因子基因OsWTF1和OsWTF2启动子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 第48-60页 |
·材料 | 第48页 |
·植物材料 | 第48页 |
·菌株、载体及试剂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51页 |
·OsWTF1和OsWTF2启动子的克隆与载体构建 | 第48-49页 |
·OsWTF1和OsWTF2启动子的序列分析 | 第49页 |
·启动子表达载体转入根癌农杆菌 | 第49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 第49-50页 |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GUS活性的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OsWTF1和OsWTF2启动子的克隆 | 第51页 |
·启动子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51页 |
·启动子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的鉴定 | 第51页 |
·OsWTF1和OsWTF2启动子的序列分析 | 第51-53页 |
·pOsWTF1-GUS和pOsWTF2-GUS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 | 第53页 |
·OsWTF1∷CUS和OsWTF2∷GUS融合基因在转基因水稻植株中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53-58页 |
·OsWTF1∷GUS和OsWTF2∷GUS融合基因在转基因水稻抗性愈伤中的表达 | 第53页 |
·OsWTF1∷GUS和OsWTF2∷GUS融合基因在转基因水稻幼苗中的部位表达 | 第53-54页 |
·OsWTF1∷GUS和OsWTF2∷GUS融合基因在转基因水稻成熟株营养部位的表达 | 第54-57页 |
·OsWTF1∷GUS和OsWTF2∷GUS融合基因在转基因水稻成熟株生殖部位的表达 | 第57-5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8-60页 |
第六章 水稻转录因子基因OsWTF1和OsWTF2的克隆鉴定与功能分析 | 第60-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植物材料 | 第60页 |
·质粒与菌株 | 第60页 |
·所用引物 | 第60-61页 |
·常用培养基、试剂和抗生素 | 第61页 |
·方法 | 第61-64页 |
·OsWTF1和OsWTF2基因在逆境条件下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61页 |
·OsWTF1和OsWTF2全长cDNA的克隆 | 第61-62页 |
·OsWTF1和OsWTF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2页 |
·OsWTF1和OsWTF2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2页 |
·OsWTF2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2-63页 |
·过表达和RNAi双元表达载体转入根癌农杆菌 | 第63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 第63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63页 |
·转基因植株的RT-PCR检测 | 第63页 |
·转基因植株的花粉育性检测 | 第63-64页 |
·转基因植株T1代潮霉素抗性检测 | 第64页 |
·转基因水稻叶片的表面形态观察 | 第64页 |
·转基因植株的叶绿素浸提率检测 | 第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6页 |
·OsWTF1和OsWTF2基因在逆境条件下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64页 |
·OsWTF1全长cDNA的克隆 | 第64-65页 |
·OsWTF1和OsWTF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5-67页 |
·OsWTF1和OsWTF2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7页 |
·OsWTF2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7-68页 |
·过表达和RNAi表达载体转入根癌农杆菌的鉴定 | 第68-70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和RT-PCR检测 | 第70-72页 |
·转OsWTF1过表达载体植株的PCR检测和RT-PCR检测 | 第70页 |
·转OsWTF2过表达载体植株的PCR检测和RT-PCR检测 | 第70页 |
·转OsWTF2 RNAi载体植株的PCR检测和RT-PCR检测 | 第70-72页 |
·转基因植株的形态特征 | 第72页 |
·转基因植株的花粉育性检测 | 第72-76页 |
·转基因植株T1代潮霉素抗性遗传分析 | 第76页 |
·OsWTF1、OsWTF2基因过表达植株全展叶表面形态的显微观察 | 第76页 |
·OsWTF1、OsWTF2基因过表达植株全展叶表皮蜡质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76页 |
·OsWTF1、OsWTF2基因过表达植株叶片的叶绿素浸提率比较 | 第7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6-79页 |
全文总结和今后的研究计划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3页 |
附录A 常用培养基、化学试剂和缓冲液配方 | 第93-95页 |
附录B 主要化学药品、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 第95-96页 |
附录C 登陆到Genbank上的OsWTF1全长cDNA序列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作者简介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