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论文选题概况 | 第8-12页 |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七区西馆陶地质及开发概况 | 第8-10页 |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技术关键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小油砂体薄油层资源分类评价 | 第12-29页 |
·小油砂体薄油层的地层对比划分 | 第12-13页 |
·地层对比原则 | 第12页 |
·标准层及标志层的选择 | 第12页 |
·地层对比划分结果 | 第12-13页 |
·储层沉积相确定 | 第13-14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3页 |
·岩性特征 | 第13页 |
·相标志 | 第13-14页 |
·沉积微相确定 | 第14页 |
·储层特征研究 | 第14-17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4页 |
·储层非均质研究 | 第14-17页 |
·储量计算 | 第17-19页 |
·小油砂体薄油层储量计算参数确定 | 第17-18页 |
·小油砂体薄油层储量计算 | 第18-19页 |
·小油砂体薄油层资源分类评价 | 第19-29页 |
·小油砂体薄油层参数的界定标准 | 第19页 |
·小油砂体薄油层各类参数统计 | 第19-20页 |
·小油砂体综合评价 | 第20-29页 |
第三章 开发状况分析及剩余油潜力评价 | 第29-66页 |
·未动储量分析 | 第29-38页 |
·已动储量分析 | 第38-47页 |
·七区西已动小油砂体薄油层注采状况分析 | 第47-57页 |
·剩余油潜力分析及分类综合评价 | 第57-59页 |
·目前剩余油饱和度计算 | 第57页 |
·目前剩余可采储量 | 第57-59页 |
·七区西油井措施效果分析 | 第59-66页 |
·防砂措施 | 第59-61页 |
·卡封措施 | 第61-63页 |
·改层措施 | 第63页 |
·堵水措施 | 第63-66页 |
第四章 小油砂体薄油层开发方式优化研究 | 第66-82页 |
·模型建立 | 第66-68页 |
·油砂体直井弹性、水平井弹性与直井单井吞吐对比优化研究 | 第68-72页 |
·可注水小油砂体直井、水平井注采方式对比优化研究 | 第72-77页 |
·不稳定注水开发方式研究 | 第77-80页 |
·局部层系细分及井网重组可行性研究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小油砂体薄油层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确定 | 第82-93页 |
·经济合理井网密度 | 第82-85页 |
·合理压力保持水平确定 | 第85-86页 |
·单井产能确定 | 第86-88页 |
·利用经验公式确定 | 第86-87页 |
·据实际资料统计确定 | 第87-88页 |
·单井经济极限初产及极限产油量确定 | 第88-93页 |
·单井经济极限初产确定 | 第88-90页 |
·老井经济极限产油量及经济极限含水确定 | 第90-93页 |
第六章 挖潜措施方案及指标预测 | 第93-95页 |
·措施方案 | 第93页 |
·指标预测 | 第93-94页 |
·经济初评 | 第94-95页 |
第七章 采收率预测 | 第95-96页 |
第八章 认识与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