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第9-11页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吴昌硕绘画思想产生的时代情境 | 第13-21页 |
第一节 政治、社会和经济情境 | 第13-18页 |
第二节 文化学术情境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吴昌硕的绘画思想 | 第21-82页 |
第一节 吴昌硕绘画的道艺观:"要知道艺无终穷" | 第21-31页 |
一、"道在瓦甓" | 第21-23页 |
二、绘画中的儒学之"道" | 第23-27页 |
1、忧国忧民 | 第23-25页 |
2、修身齐家 | 第25-27页 |
三、绘画中的道学之"道" | 第27-31页 |
第二节 吴昌硕绘画的创作观:"古人为宾我为主" | 第31-40页 |
一、"与古为徒" | 第31-34页 |
二、"与古为新" | 第34-40页 |
1、"古"与"新"的辨证思维 | 第34-36页 |
2、化"古"为"新" | 第36-40页 |
第三节 吴昌硕绘画的气韵观:"苦铁画气不画形" | 第40-49页 |
一、"气"的哲学意义 | 第40-42页 |
二、以形象论"气"韵 | 第42-43页 |
三、以笔墨论"气"韵 | 第43-45页 |
四、以修养论"气"韵 | 第45-49页 |
第四节 吴昌硕绘画的笔墨观:"笔底尽饶金石气" | 第49-57页 |
一、金石学与书法的嬗变 | 第49-50页 |
二、金石学与绘画的笔墨观 | 第50-57页 |
第五节 吴昌硕绘画的色彩观:不可着意于色相 吴昌硕绘画的章法观:血脉精气应贯通 | 第57-65页 |
一、绘画的设色观、水墨观及其渊源 | 第57-61页 |
二、绘画的章法观及其渊源 | 第61-65页 |
第六节 吴昌硕绘画的融通观:"贵能深造求其通" | 第65-75页 |
一、诗画融通的观念 | 第65-68页 |
二、书画融通的观念 | 第68-70页 |
三、印画融通的观念 | 第70-72页 |
四、绘画融通观的精神实质 | 第72-75页 |
第七节 吴昌硕绘画的雅俗观:富贵神仙在一家 | 第75-82页 |
一、雅的观念 | 第75-78页 |
二、俗的观念和化俗为雅的观念 | 第78-82页 |
第三章 吴昌硕绘画思想的影响 | 第82-92页 |
第一节 对陈师曾绘画思想的影响 | 第82-85页 |
第二节 对潘天寿绘画思想的影响 | 第85-89页 |
第三节 对齐白石绘画思想的影响 | 第89-92页 |
余论:绘画与时代、民族的思考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作者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己经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