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传统民居营造艺术及其现代启示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现代建筑在中国的窘境 | 第9-10页 |
| ·对传统建筑研究的思考 | 第10-11页 |
| ·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丽江民居营造艺术概述 | 第11-12页 |
| ·空间艺术 | 第11-12页 |
| ·形式艺术 | 第12页 |
| ·建构艺术 | 第12页 |
| ·论文框架 | 第12页 |
| 小结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丽江民居:自然与人文背景 | 第14-23页 |
| ·丽江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6页 |
| ·自然环境 | 第14-16页 |
| ·气候特征 | 第16页 |
| ·物产资源 | 第16页 |
| ·丽江纳西族人文历史 | 第16-18页 |
| ·历史与政治 | 第16-17页 |
| ·经济与贸易 | 第17-18页 |
| ·丽江纳西族民俗与民居 | 第18-21页 |
| ·纳西族审美心理 | 第18-19页 |
| ·纳西族宗教信仰 | 第19-20页 |
| ·纳西族文化交流 | 第20-21页 |
| ·丽江民居的演变简史 | 第21-22页 |
| 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丽江民居:场所与空间营造艺术 | 第23-42页 |
| ·整体空间的营造 | 第23-27页 |
| ·对地形的积极适应 | 第24页 |
| ·对水的创造性利用 | 第24-26页 |
| ·商业活动的影响 | 第26-27页 |
| ·空间与界面 | 第27-33页 |
| ·实体界面 | 第27-32页 |
| ·非实体界面 | 第32-33页 |
| ·空间的尺度 | 第33页 |
| ·空间的节点 | 第33-36页 |
| ·桥(及桥头)空间 | 第34-35页 |
| ·街巷节点 | 第35页 |
| ·广场 | 第35-36页 |
| ·空间的秩序 | 第36-39页 |
| ·空间的等级构成 | 第36-37页 |
| ·空间的序列 | 第37-39页 |
| ·空间营造的启示 | 第39-42页 |
| ·对现代城市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启示 | 第39-40页 |
| ·对现代商业空间外部环境设计的启示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丽江民居:建筑形式艺术 | 第42-59页 |
| ·建筑单体的特点 | 第43-46页 |
| ·平面与构架特征 | 第43-44页 |
| ·建筑构件模数化 | 第44-45页 |
| ·建筑单体的组合 | 第45-46页 |
| ·建筑内部空间处理 | 第46-48页 |
| ·空间层次与等级 | 第46页 |
| ·空间的组织 | 第46-47页 |
| ·空间的争取和利用 | 第47页 |
| ·富有特色的灰空间 | 第47-48页 |
| ·建筑外部造型处理 | 第48-53页 |
| ·屋顶及其组合 | 第48-50页 |
| ·端体与立面 | 第50-52页 |
| ·比例与尺度 | 第52-53页 |
| ·建筑的细部特色 | 第53-56页 |
| ·门楼 | 第53-54页 |
| ·照壁 | 第54页 |
| ·门窗 | 第54-55页 |
| ·铺地 | 第55-56页 |
| 小结:建筑形式艺术的启示 | 第56-59页 |
| 第四章 丽江民居:材料建构艺术 | 第59-71页 |
| ·建构的内涵 | 第59-60页 |
| ·建构的概念 | 第59-60页 |
| ·民居中的建构传统 | 第60页 |
| ·木材 | 第60-62页 |
| ·利用木材的柔韧性 | 第60-61页 |
| ·木材线条美的表现 | 第61-62页 |
| ·木雕刻艺术 | 第62页 |
| ·石材 | 第62-64页 |
| ·石材砌体 | 第62-64页 |
| ·石材装饰 | 第64页 |
| ·砖材 | 第64-67页 |
| ·砖的形式 | 第65-66页 |
| ·砖的砌筑 | 第66-67页 |
| ·瓦 | 第67-68页 |
| ·土坯 | 第68-69页 |
| 小结:材料建构艺术的启示 | 第69-71页 |
| 第五章 丽江民居对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启示 | 第71-81页 |
| ·关于地域建筑的思考 | 第71-76页 |
| ·地域主义建筑的悖论 | 第71-72页 |
| ·乡土技艺的实践先驱 | 第72-74页 |
|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实践 | 第74-76页 |
| ·丽江民居的传承与更新 | 第76-80页 |
| ·建构学的传承 | 第76-77页 |
| ·乡土审美的传承 | 第77页 |
| ·特色空间的运用 | 第77页 |
| ·传统细部的抽象与重构 | 第77-78页 |
| ·实例分析 | 第78-80页 |
| 小结 | 第80-81页 |
| 图片来源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