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第二章 复合射孔器的研制及完善 | 第14-25页 |
·内置式复合射孔器的改进 | 第14-17页 |
·盲孔壁厚的理论计算 | 第15-17页 |
·复合射孔枪盲孔破裂实验 | 第17页 |
·下挂式复合射孔器的研制 | 第17-21页 |
·压裂火药的起爆系统研制 | 第19-20页 |
·不同性能参数压裂火药的研制 | 第20-21页 |
·室内点火试验及耐压试验 | 第21页 |
·外套式复合射孔器的研制 | 第21-23页 |
·多级脉冲复合射孔器的开发 | 第23-24页 |
·研制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不同类型复合射孔器火药燃烧特征理论研究 | 第25-34页 |
·内置式复合射孔器产生的峰值压力和火药燃烧时间 | 第26-28页 |
·峰值压力 | 第26-27页 |
·火药燃烧时间 | 第27-28页 |
·下挂式复合射孔器产生的峰值压力和火药燃烧时间 | 第28-31页 |
·峰值压力 | 第28-29页 |
·火药燃烧时间 | 第29-31页 |
·外套式复合射孔器产生的峰值压力和火药燃烧时间 | 第31-32页 |
·峰值压力 | 第31-32页 |
·火药燃烧时间 | 第32页 |
·研究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复合射孔专用压力监测仪的研制 | 第34-49页 |
·整体设计思路 | 第34-35页 |
·技术难点 | 第35页 |
·设计技术指标 | 第35-36页 |
·工作原理设计 | 第36-37页 |
·结构设计 | 第37-38页 |
·外壳设计 | 第38-45页 |
·受外压作用的厚壁圆筒弹性变形时应力分析 | 第39-40页 |
·受外压闭合厚壁圆筒弹塑性变形时应力分析 | 第40-43页 |
·受外压作用闭合圆筒自增强设计 | 第43-44页 |
·压力监测仪壳体自增强设计 | 第44-45页 |
·电路设计 | 第45-47页 |
·压力监测仪电路模块组成 | 第45页 |
·压力监测仪电路模块的原理 | 第45页 |
·油井压力监测仪的工作过程 | 第45-46页 |
·压力监测仪的电路模块状态 | 第46-47页 |
·检验方法设计 | 第47-48页 |
·软件设计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复合射孔方式优选 | 第49-73页 |
·Φ89MM 内置式复合射孔器压力监测(不同药量对比) | 第49-54页 |
·第一次监测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第二次监测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第四次监测结果分析 | 第52页 |
·施工效果评价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不同类型复合射孔器产生的压力曲线比较 | 第54-59页 |
·第一次监测结果分析(内置式复合射孔) | 第54-55页 |
·第二次监测结果分析(多级脉冲复合射孔) | 第55-56页 |
·第三次监测结果分析(下挂式复合射孔) | 第56-57页 |
·第四次监测结果分析(外套式复合射孔) | 第57-58页 |
·地质效果统计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页 |
·型多级脉冲复合射孔器产生的压力曲线监测 | 第59-62页 |
·第一次监测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第二次监测结果分析 | 第61页 |
·效果评价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页 |
·环境压力低的情况下内置式和下挂式复合射孔对比 | 第62-65页 |
·第一次监测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第二次监测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地质效果 | 第65页 |
·小结 | 第65页 |
·近层位复合射孔压力监测 | 第65-67页 |
·压力监测结果 | 第66-67页 |
·分析 | 第67页 |
·-5 型复合射孔器压力曲线监测 | 第67-69页 |
·内置式复合射孔器监测 | 第68页 |
·下挂式复合射孔器压力监测 | 第68页 |
·地质效果分析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页 |
·压力监测结论 | 第69-73页 |
·关于内置式复合射孔器 | 第69-70页 |
·关于下挂式复合射孔器 | 第70页 |
·关于外套式复合射孔器 | 第70页 |
·关于多级脉冲复合射孔器 | 第70-71页 |
·关于火药燃烧特征参数计算公式 | 第71页 |
·四种复合射孔方式比较 | 第71-73页 |
结论及认识 | 第73-7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