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绪论 | 第7-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 ·选题意义 | 第7-9页 |
| ·理论意义 | 第7-8页 |
|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 第9页 |
|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 第9页 |
| ·历史分析方法 | 第9-10页 |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 第10页 |
| ·既有的研究及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 ·国外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不足 | 第10-11页 |
| ·本文研究的思路及框架结构 | 第11-12页 |
| 2、国内外有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理论研究回顾 | 第12-19页 |
| ·国内外关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内涵及特征的研究 | 第12-14页 |
| ·国内外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 | 第14-16页 |
| ·科克伦及约翰逊的农业技术扩散应用理论 | 第14页 |
| ·舒尔茨的高收益投入理论 | 第14-15页 |
| ·梅勒的农业资源互补论 | 第15页 |
| ·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的诱导的技术变革与资源替代论 | 第15-16页 |
| ·张培刚先生关于传统农业改造与转型的思想 | 第16页 |
| ·国内关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措施的研究 | 第16-19页 |
| 3、国内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模式比较及经验借鉴 | 第19-30页 |
| ·国外农业转变的成功模式比较 | 第19-24页 |
| ·美国模式 | 第19-20页 |
| ·日本模式 | 第20-21页 |
| ·法国模式 | 第21-23页 |
| ·丹麦模式 | 第23-24页 |
| ·中国农业发达地区成功模式比较 | 第24-28页 |
| ·中国台湾农业转变模式 | 第24-25页 |
| ·浙江模式 | 第25-27页 |
| ·山东模式 | 第27-28页 |
| ·经验借鉴 | 第28-30页 |
| 4、陕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现实基础及路径分析 | 第30-45页 |
| ·陕西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30-34页 |
| ·近代以前陕西农业发展状况 | 第30页 |
| ·近代陕西农业发展状况 | 第30-31页 |
|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之前陕西农业发展状况 | 第31-33页 |
| ·改革开放后陕西农业发展状况 | 第33-34页 |
| ·陕西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4-41页 |
| ·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第34-35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 第35页 |
| ·陕西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5-38页 |
| ·陕西现代农业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8-39页 |
| ·陕西省现代农业的测评与分析 | 第39-41页 |
| ·陕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 ·陕西实现现代农业路径的锁定 | 第43-45页 |
| 5、陕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路径的具体选择 | 第45-52页 |
| ·陕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般原则 | 第45-46页 |
| ·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 第45页 |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45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45页 |
| ·物质循环利用及增值原则 | 第45页 |
| ·自然调节与人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 第45-46页 |
|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 | 第46页 |
| ·区域性具体转变路径选择 | 第46-52页 |
|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 | 第46-47页 |
| ·陕北丘陵沟壑区 | 第47-49页 |
| ·渭北地区 | 第49页 |
| ·关中平原区 | 第49-50页 |
| ·秦巴山区 | 第50-52页 |
| 6、研究结论及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52-54页 |
|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附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