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7-26页 |
| 1 "大型粘菌复合体"的简介 | 第7-8页 |
| ·非"粘菌复合体" | 第7页 |
| ·高等真菌 | 第7页 |
| ·粘细菌 | 第7页 |
| ·一种复合菌 | 第7-8页 |
| 2 微生物对粘菌复合体内活性物质生成的影响 | 第8页 |
| 3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20页 |
| ·传统的纯培养物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微生物多样性的非培养(Culture-independent method)方法研究与发展趋势 | 第9-20页 |
| ·16SrRNA序列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 | 第10-12页 |
| ·本研究涉及的微生物多样性的非培养方法 | 第12-17页 |
| ·其他非培养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 | 第17-19页 |
| ·对微生物非培养法的认识 | 第19-20页 |
| 4 细菌胞外多糖的研究 | 第20-25页 |
| ·细菌胞外多糖材料及意义 | 第20页 |
| ·细菌胞外多糖的应用 | 第20-21页 |
| ·细菌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 | 第21页 |
| ·细菌胞外多糖的提取 | 第21-23页 |
| ·多糖类物质的浸提过程及基本理论 | 第22页 |
| ·常用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22-23页 |
| ·关于假单胞菌胞外多糖的研究 | 第23页 |
| ·粘细菌胞外多糖的研究 | 第23-24页 |
| ·粘细菌概况 | 第23-24页 |
| ·粘细菌多糖 | 第24页 |
| ·微生物胞外多糖未来展望 | 第24-25页 |
| 5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大型粘菌复合体"可培养与非培养细菌的分离鉴定 | 第26-59页 |
| §1 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 | 第26-36页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 ·材料 | 第26-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28-36页 |
| ·菌株的特征 | 第28-29页 |
| ·菌株的图片及其他特征 | 第29-31页 |
| ·菌株的biolog分析仪鉴定结果 | 第31-33页 |
| ·可培养细菌的抑菌功能初步探索 | 第33-35页 |
| ·讨论 | 第35-36页 |
| §2 非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 | 第36-59页 |
| 1 实验仪器与药品试剂 | 第36-37页 |
|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 ·药品及试剂 | 第36页 |
| ·引物合成及测序 | 第36页 |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6-37页 |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7-4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 ·样品溶液细菌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38页 |
| ·样品溶液细菌16SrRNA编码基因的克隆: | 第38-39页 |
| ·非培养方法 | 第39-43页 |
| 3.结果 | 第43-58页 |
| ·克隆方法的结果 | 第43-45页 |
| ·TRFLP的结果 | 第45-58页 |
| 4 讨论 | 第58-59页 |
| 第三章 "大型粘菌复合体"中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 | 第59-74页 |
| §1 复合体成分分析预实验 | 第59-68页 |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9页 |
|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 ·仪器 | 第59页 |
| ·试剂 | 第5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59-64页 |
| ·对样品的初步检测 | 第59-60页 |
| ·样品含糖鉴定 | 第60页 |
| ·样品多糖分离纯化的基本过程 | 第60-62页 |
| ·样品多糖含量测定(苯酚—硫酸法) | 第62页 |
| ·样品多糖组分鉴定(薄层层析法) | 第62-64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4-68页 |
| ·样品的初步检测 | 第64-65页 |
| ·样品含糖鉴定 | 第65页 |
| ·样品多糖含量测定 | 第65-66页 |
| ·糖样品单糖组分鉴定 | 第66-67页 |
| ·抑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7-68页 |
| §2 粘菌复合体中分离细菌胞外多糖物质抑菌研究 | 第68-7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 ·材料 | 第68页 |
| ·方法 | 第68-69页 |
| 2 结果 | 第69-73页 |
| ·形态特征 | 第69-70页 |
| ·X3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70-72页 |
| ·分子生物学16SrDNA结果鉴定 | 第72页 |
| ·菌株PA、PA1647和X3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活力比较 | 第72页 |
| ·菌株PA、PA1647和X3拮抗物质粗多糖溶液的抑菌活力比较 | 第72-73页 |
| 3 讨论 | 第73-74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 附录1:缩写与简称 | 第80-81页 |
| 附录2:可培养细菌的16SrDNA序列 | 第81-85页 |
| 附录3:TRFLP图谱 | 第85-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