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第12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2 IPv6 与 P2P 的发展与应用 | 第13-18页 |
·IPv6 技术与发展前景 | 第13-15页 |
·庞大的地址空间 | 第14页 |
·简化的报头 | 第14页 |
·灵活的选项 | 第14页 |
·自动配置 | 第14页 |
·安全性好 | 第14-15页 |
·移动性强 | 第15页 |
·P2P 应用及流量现状 | 第15-17页 |
·P2P 流量特征及危害 | 第15-16页 |
·P2P 流量检测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在 IPv6 环境下 P2P 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3 P2P 技术研究及特征分析 | 第18-30页 |
·P2P 的概念 | 第18页 |
·P2P 网络的特点 | 第18-19页 |
·P2P 模式与 C/S 模式的比较 | 第19-21页 |
·P2P 技术的特点 | 第21-22页 |
·P2P 网络模型 | 第22-26页 |
·集中目录式 P2P 结构 | 第22-23页 |
·纯分布式 P2P 网络模型 | 第23-25页 |
·混合式 P2P 网络模型 | 第25-26页 |
·P2P 的发展过程及所面临的问题 | 第26-28页 |
·P2P 的发展过程 | 第26-27页 |
·P2P 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 第27-28页 |
·典型 P2P 系统介绍 | 第28-30页 |
4 基于 IPv6 的 P2P 流量检测模型设计与实现 | 第30-42页 |
·主流 P2P 协议 | 第30-34页 |
·BitTorrent 协议 | 第30-31页 |
·Kazaa 协议 | 第31-32页 |
·DirectConnect 协议 | 第32-33页 |
·eMule 协议 | 第33页 |
·Gnutella 协议 | 第33-34页 |
·P2P 协议特征串总结 | 第34页 |
·现有 P2P 流量检测技术分析 | 第34-38页 |
·基于端口的 P2P 流量检测 | 第35-36页 |
·基于流传输特征的 P2P 流量检测 | 第36页 |
·基于深层数据报检测的 P2P 流量检测 | 第36-37页 |
·基于传输层连接模式的 P2P 流量检测 | 第37-38页 |
·流量检测模型的设计 | 第38-40页 |
·模型设计思想 | 第38-39页 |
·模型设计结构 | 第39-40页 |
·流量检测模型的实现 | 第40-42页 |
5 模型的实验测试与性能分析 | 第42-44页 |
·实验环境 | 第42页 |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