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Contents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内容组织 | 第15-17页 |
| 2 预备知识 | 第17-27页 |
| ·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学 | 第17-20页 |
| ·基于双线性对的密码理论 | 第20-23页 |
| ·有关的困难问题假定 | 第23-25页 |
| ·密钥管理及密钥协商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3 基于身份密码系统的密钥发行 | 第27-40页 |
| ·密钥托管问题 | 第27-28页 |
| ·密钥托管缺陷的解决方案 | 第28-30页 |
| ·Kumar等的密钥发行协议的分析及改进 | 第30-36页 |
| ·协议模型 | 第30-31页 |
| ·Gennaro等人的分布式密钥生成协议 | 第31-33页 |
| ·Kumar等的基于身份的密钥发行协议 | 第33-34页 |
| ·Kumar等的协议的分析及改进 | 第34-36页 |
| ·无证书公钥密码系统新的密钥提取方案 | 第36-39页 |
| ·CL-PKC的定义和敌人模型 | 第36-37页 |
| ·新的密钥提取方案 | 第37-38页 |
| ·新的密钥提取方案下的加密结果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4 基于身份的密钥协商协议 | 第40-53页 |
| ·基本的密钥协商协议 | 第40-42页 |
| ·Diffie-Hellman两方密钥协商协议 | 第40-41页 |
| ·Joux的三方密钥协商协议 | 第41页 |
| ·Burmetser和Desmedt的群密钥协商协议 | 第41-42页 |
| ·基于身份的密钥协商协议 | 第42-44页 |
| ·Smart的基于身份两方密钥协商协议 | 第42-43页 |
| ·Chen和Kudla的基于身份两方密钥协商协议 | 第43-44页 |
| ·Shim的基于身份两方密钥协商协议 | 第44页 |
| ·可证明安全的密钥协商协议 | 第44-46页 |
| ·可证明安全的MB协议 | 第45-46页 |
| ·一个基于身份的密钥协商协议 | 第46-50页 |
| ·基于身份的三方密钥协商协议 | 第47-48页 |
| ·不同PKG下的实体之间的协商协议 | 第48页 |
| ·协议扩展到多方的情况 | 第48-49页 |
| ·转化为一个广播的协商协议 | 第49-50页 |
| ·一个有效的基于身份的群密钥协商协议 | 第50-52页 |
| ·Bae Eun Jung的协议 | 第50-51页 |
| ·有效的基于身份的群密钥协商协议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5 新协商协议的分析 | 第53-59页 |
| ·通信和计算复杂性分析 | 第53-54页 |
| ·通信量分析 | 第53页 |
| ·计算量分析 | 第53-54页 |
| ·协商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 第54-57页 |
| ·安全模型 | 第54-55页 |
| ·随机预言模型(Random Oracle,RO) | 第55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55-56页 |
| ·协议满足的属性分析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6 结论与后期工作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