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3页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 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研究阶段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国内煤炭城市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研究阶段 | 第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20页 |
3 研究启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煤炭城市产业发展特征与障碍分析 | 第21-37页 |
1 淮南市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第21-31页 |
·产业结构分析 | 第21-25页 |
·淮南市工业结构的SSM 分析 | 第25-30页 |
·淮南市产业发展问题诊断 | 第30-31页 |
2 淮南市煤炭产业发展的现状 | 第31-32页 |
3 煤炭城市产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 第32-35页 |
·体制性障碍 | 第32-33页 |
·非体制性障碍 | 第33-35页 |
4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集群视角分析 | 第37-51页 |
1 煤炭产业的集群效应分析 | 第37-41页 |
·产业集群的特征及界定 | 第37-38页 |
·煤炭产业群的构成 | 第38-39页 |
·煤炭产业的集群效应分析 | 第39-41页 |
2 淮南市煤炭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 | 第41-44页 |
·丰富的煤炭资源 | 第41-42页 |
·区位地缘优势 | 第42页 |
·产业经济基础 | 第42-43页 |
·宏观社会经济环境 | 第43-44页 |
3 淮南市煤炭产业集群形成的障碍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煤炭产业价值链短 | 第44-45页 |
·中小企业发展不足 | 第45页 |
·创新机制缺乏 | 第45-46页 |
·相关支撑体系功能不完善 | 第46-47页 |
4 构建淮南市煤炭产业集群的对策与建议 | 第47-50页 |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 第47-48页 |
·发展以大企业为主、大量中小企业配套的轮轴式产业集群 | 第48页 |
·采取灵活的市场机制,拓展集群发展思路 | 第48-49页 |
·构筑技术创新平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49-50页 |
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探讨 | 第51-64页 |
1 国内外产业转型的经验借鉴 | 第51-56页 |
·典型案例分析 | 第51-53页 |
·对我国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启示 | 第53-56页 |
2 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系统构建 | 第56-60页 |
·主体系统 | 第56-57页 |
·动力系统 | 第57-59页 |
·支撑系统 | 第59-60页 |
3 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分析 | 第60-63页 |
·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一般模式 | 第60-61页 |
·煤炭城市转型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61-63页 |
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4-66页 |
1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
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和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