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层交换机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 ·第三层交换技术的引入 | 第8页 |
| ·第三层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8-9页 |
| ·第三层交换技术的应用 | 第9-10页 |
| ·本论文所完成的工作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系统结构 | 第12-16页 |
| ·硬件系统结构 | 第12-14页 |
| ·软件系统结构 | 第14-16页 |
| ·软件系统总体结构 | 第14页 |
| ·驱动程序结构 | 第14-16页 |
| 第三章 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第16-38页 |
| ·设备输入、输出及交换机初始化 | 第16-19页 |
| ·PCI接口 | 第16页 |
| ·消息机制 | 第16-17页 |
| ·ARL操作 | 第17页 |
| ·帧数据传输 | 第17-18页 |
| ·计数器数据传输 | 第18页 |
| ·交换机初始化 | 第18-19页 |
| ·物理层 | 第19-21页 |
| ·访问PHY寄存器 | 第19-20页 |
| ·物理层功能 | 第20-21页 |
| ·数据链路层 | 第21-28页 |
| ·第二层交换 | 第21-22页 |
| ·CoS管理 | 第22-23页 |
| ·HOL阻塞 | 第23页 |
| ·背压机制 | 第23-24页 |
| ·数据包速率控制 | 第24页 |
| ·端口镜像 | 第24页 |
| ·端口绑定 | 第24-26页 |
| ·IEEE 802.1Q VLAN支持 | 第26-27页 |
| ·IEEE 802.1D生成树协议支持 | 第27-28页 |
| ·第三层交换 | 第28-33页 |
| ·硬件支持 | 第28-29页 |
| ·虚接口 | 第29-30页 |
| ·路由表的管理 | 第30页 |
| ·IP地址学习 | 第30-32页 |
| ·第三层交换处理流程 | 第32-33页 |
| ·路由表的老化处理 | 第33页 |
| ·FFP | 第33-37页 |
| ·数据包过滤 | 第33-34页 |
| ·流量测定 | 第34-35页 |
| ·QoS | 第35页 |
| ·访问控制 | 第35页 |
| ·区分服务 | 第35-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快速生成树协议的实现 | 第38-55页 |
| ·生成树协议简介 | 第38-39页 |
| ·快速生成树协议基本原理 | 第39-45页 |
| ·基本概念 | 第39-40页 |
| ·BPDU | 第40-43页 |
| ·计算网络拓扑 | 第43-44页 |
| ·快速转发 | 第44-45页 |
| ·拓扑变化 | 第45页 |
| ·快速生成树协议状态机 | 第45-54页 |
| ·端口定时器状态机 | 第46页 |
| ·端口信息状态机 | 第46-47页 |
| ·端口角色选择状态机 | 第47-48页 |
| ·端口角色转换状态机 | 第48-51页 |
| ·端口状态转换状态机 | 第51-52页 |
| ·拓扑变化状态机 | 第52-53页 |
| ·端口协议迁移状态机 | 第53-54页 |
| ·端口传输状态机 | 第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万林克私有堆叠协议提案 | 第55-65页 |
| ·堆叠基础 | 第55-58页 |
| ·单工堆叠 | 第55页 |
| ·双工堆叠 | 第55-56页 |
| ·数据包在堆叠系统中的传输 | 第56-57页 |
| ·堆叠协议 | 第57-58页 |
| ·设备发现协议 | 第58-61页 |
| ·帧结构 | 第58-59页 |
| ·工作原理 | 第59-60页 |
| ·状态机 | 第60-61页 |
| ·传输协议 | 第61-63页 |
| ·帧结构 | 第61-62页 |
| ·工作原理 | 第62页 |
| ·协议性能分析 | 第62-63页 |
| ·堆叠的应用 | 第63-65页 |
| ·生成树协议 | 第63页 |
| ·端口绑定 | 第63页 |
| ·控制台应用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