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一、绪论 | 第6-7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6页 |
(二) 论文结构和研究内容 | 第6-7页 |
(三) 本文创新之处 | 第7页 |
二、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总体情况分析 | 第7-11页 |
(一) 双边进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 | 第7-9页 |
(二) 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优化 | 第9-11页 |
三、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的表现之一:由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形成的能源、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 第11-21页 |
(一) 分析工具-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 | 第11-12页 |
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指数) | 第11页 |
2. 贸易互补性指数 | 第11-12页 |
3. 数据来源说明 | 第12页 |
(二) 能源、资源性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 第12-20页 |
1.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性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 第12-16页 |
2. 橡胶及其制品 | 第16-19页 |
3. 其它资源性产品的互补性 | 第19-20页 |
(三) 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 第20-21页 |
四、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表现之二:一些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体现的互补形式 | 第21-27页 |
(一) 分析角度之一:双边贸易的商品构成分析 | 第22-24页 |
(二) 分析角度之二: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 第24-26页 |
(三) 产业内贸易体现的贸易互补性 | 第26-27页 |
五、对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两种表现特点的解释 | 第27-29页 |
(一) 资源性产品、农产品贸易的互补形式符合要素禀赋理论 | 第27-28页 |
(二) 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互补现象的动因 | 第28-29页 |
1. 双边产业内贸易互补的现象符合现代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28页 |
2.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布局是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互补性的主要因素 | 第28-29页 |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29-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36-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