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12页 |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 ·矿业城市面临着危机 | 第9页 |
| ·研究矿业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 | 第9-11页 |
| ·论文的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2页 |
| 2 城市综合竞争力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23页 |
| ·城市综合竞争力概述 | 第12-17页 |
| ·城市的形成及发展 | 第12-13页 |
| ·城市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定义及其内涵 | 第15-17页 |
|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 第17-23页 |
| ·Michael Porter 教授关于竞争力问题的研究 | 第17-19页 |
| ·Peter Kresl 教授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 | 第19-20页 |
| ·Dennis 教授关于大都市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 第20-21页 |
| ·我国学者对城市竞争力问题的研究 | 第21-23页 |
| 3 矿业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3-31页 |
| ·矿业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原则 | 第23-24页 |
| ·矿业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 | 第24-31页 |
|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 | 第25-26页 |
| ·科技教育实力 | 第26-27页 |
| ·劳动力状况 | 第27-28页 |
| ·城市开放聚集能力 | 第28页 |
| ·基础设施状况 | 第28-29页 |
| ·环境质量 | 第29-30页 |
| ·政府管理能力 | 第30-31页 |
| 4 我国矿业城市综合竞争力计量 | 第31-47页 |
| ·样本城市指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 第31-32页 |
| ·样本城市的选取 | 第31页 |
| ·指标数据的采集 | 第31-32页 |
| ·矿业城市综合竞争力计量的方法和程序 | 第32-33页 |
| ·因子分析法 | 第32-33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3页 |
| ·矿业城市综合竞争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3-47页 |
|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分析 | 第33-35页 |
| ·城市科技教育实力分析 | 第35-37页 |
| ·城市劳动力素质分析 | 第37-38页 |
| ·城市开放聚集能力 | 第38-40页 |
| ·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分析 | 第40-42页 |
| ·城市环境质量 | 第42-43页 |
| ·政府管理能力 | 第43-44页 |
| ·样本城市综合竞争力计量结果 | 第44-47页 |
| 5 提升我国矿业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 | 第47-57页 |
| ·优化产业结构 | 第47-51页 |
| ·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 | 第47-48页 |
| ·政府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的作用 | 第48-49页 |
| ·矿城经济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换 | 第49-51页 |
| ·城市职能的转变 | 第51-53页 |
| ·完善基础设施和保障制度 | 第51-52页 |
| ·提高城市外向度 | 第52-53页 |
| ·理顺关系统一规划 | 第53-54页 |
| ·保护生态环境 | 第54-56页 |
| ·科教兴城 | 第56-57页 |
| ·科教促生产发展 | 第56页 |
| ·加强产、学、研结合 | 第56-57页 |
| 6 结论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58页 |
|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