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最密切联系原则概述 | 第9-21页 |
一、最密切联系原则理论源流 | 第9-15页 |
(一) 最密切联系原则萌芽阶段 | 第9-10页 |
(二) 最密切联系原则发展阶段 | 第10-14页 |
(三) 最密切联系原则确立、形成阶段 | 第14-15页 |
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本质 | 第15-16页 |
三、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利弊分析 | 第16-21页 |
(一)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优势 | 第16-17页 |
(二)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弊端 | 第17-18页 |
(三)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合理运用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传统领域中的适用 | 第21-29页 |
一、合同领域 | 第21-26页 |
(一) 国内立法 | 第21-24页 |
(二) 国际立法 | 第24-26页 |
二、侵权领域 | 第26-29页 |
(一) 国内立法 | 第26-28页 |
(二) 国际立法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新发展 | 第29-36页 |
一、理论上的发展 | 第29-30页 |
(一) 把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一条抽象的法律选择原则,而不具体规定适用法律的领域 | 第29页 |
(二) 把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一条冲突规范适用于特定的法律选择领域 | 第29页 |
(三) 不明确提出采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实际中却采用 | 第29-30页 |
二、立法模式上的多样化 | 第30页 |
(一) 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冲突规则的一般原则 | 第30页 |
(二) 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冲突规则的补充原则 | 第30页 |
(三) 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一个具体的冲突规范 | 第30页 |
三、适用领域的发展 | 第30-36页 |
(一) 国籍、住所积极冲突的解决 | 第31页 |
(二) 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 | 第31-32页 |
(三) 涉外公路交通事故的法律适用 | 第32页 |
(四) 婚姻家庭的法律适用 | 第32-33页 |
(五) 继承的法律适用 | 第33页 |
(六) 多法域国家准据法的确定 | 第33-34页 |
(七) 国际民事诉讼、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法律适用 | 第34-35页 |
(八) 涉外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 | 第35页 |
(九) 涉外信托的法律适用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现行立法中适用及立法完善 | 第36-49页 |
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现行立法中适用 | 第36-42页 |
(一) 我国有关现行立法的规定 | 第36-39页 |
(二) 我国现行立法的特点 | 第39-40页 |
(三) 我国现行立法的缺陷 | 第40-42页 |
二、对我国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立法建议 | 第42-49页 |
(一) 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立法中确定准据法的指导原则 | 第42-43页 |
(二) 吸纳和完善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新的立法方法 | 第43-44页 |
(三) 完善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的现有领域并拓展新领域 | 第44-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