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美学论文

“以丑为美”: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4-12页
引言第12-23页
第一章 时代之子:第六代作为一个新的代群第23-64页
 第一节 雾中风景:第六代导演的显影第23-28页
 第二节 从第五代到第六代第28-52页
  一、“文革”之子:第五代导演第28-31页
  二、社会文化与电影语境的变迁第31-36页
  三、“89”后的一代第36-40页
  四、“血管里流的是胶片”:第六代导演的艺术营养第40-46页
  五、弑父:一种新的审美观的确立第46-52页
 第三节 中西审美镜城中的“以丑为美”第52-64页
  一、中国的美文传统和电影观第52-59页
  二、西方美丑观演变的谱系第59-64页
第二章 以丑为美的影像实践第64-109页
 第一节 丑角登场第64-84页
  一、丑角登场:新的人物群像第64-70页
  二、影像修辞的变化第70-75页
  三、丑怪行为的呈现第75-79页
  四、深层心理的揭示第79-84页
 第二节 原生态的场景呈现第84-102页
  一、场景空间的选择第84-86页
  二、废墟意象第86-91页
  三、粗糙美学第91-94页
  四、演员的非职业化第94-96页
  五、厕所和厕所的“政治学”第96-102页
 第三节 审丑的影像语言:长镜头第102-109页
第三章 审丑:两个个案分析第109-125页
 个案一:一个另类题材的文本——《东宫,西宫》分析第109-118页
  一、一个被遮蔽的存在第109-110页
  二、让“阿兰”说话第110-113页
  三、和权力相关的问题第113-116页
  四、“身份政治学”第116-118页
 个案二:《苏州河》:一个后现代的审丑文本第118-125页
  一、边缘话语:对上海都市现代性的消解第119-122页
  二、不确定的叙事和碎片化的影像风格第122-125页
第四章 以丑为美的文化阐释第125-150页
 第一节 边缘文化的代言第125-135页
  一、自身命运的书写第127-131页
  二、话语策略的选择第131-133页
  三、公共领域的参与第133-135页
 第二节 青年文化的彰显第135-144页
  一、摇滚的面孔第137-140页
  二、寻找的迷津第140-141页
  三、时尚的追逐第141-142页
  四、街道的凸现第142-144页
 第三节 死亡意象的营造第144-150页
第五章 第六代影片的审美价值第150-166页
 第一节 弱势境遇的敞开第150-157页
  一、彰显弱势的行动第150-153页
  二、真实的呈现第153-156页
  三、悲剧的力量第156-157页
 第二节 艺术价值的拓展第157-166页
  一、碎片化:一种叙事策略第157-163页
  二、互文性:一种实践创造第163-166页
结语: 从两次“七君子事件”谈起第166-176页
 一、规训与惩罚:前“七君子事件”第166-170页
 二、皈依与召唤:后“七君子事件”第170-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1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81-182页
致谢第182-183页
个人简历第183-184页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第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社自由的法理分析
下一篇: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