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尺度耕地生产力稳定性评价体系研究--以河北省雄县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2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的国际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的国内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简评 | 第13-22页 |
·区域耕地生产力稳定性相关研究 | 第13-18页 |
·田块尺度耕地生产力稳定性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对研究进展的简评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22-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6页 |
2 中小尺度耕地生产力稳定性评价的理论体系 | 第26-37页 |
·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理论 | 第26页 |
·统计学时间数列分析理论 | 第26-27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7-28页 |
·评价的理论体系 | 第28-37页 |
·耕地生产力的概念 | 第28-29页 |
·耕地生产力形成机理 | 第29-33页 |
·耕地生产力发展变化的特征 | 第33-34页 |
·耕地生产力稳定性内涵及工作定义 | 第34-37页 |
3 中小尺度耕地生产力稳定性评价的方法体系 | 第37-45页 |
·耕地生产力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37-44页 |
·耕地生产力趋势性表达方法 | 第37-38页 |
·耕地生产力波动性表达方法 | 第38-40页 |
·耕地生产力波动性结构特征分析方法 | 第40页 |
·耕地生产力稳定性评价的改进模型 | 第40-41页 |
·耕地生产力趋势性因素影响度定量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耕地生产力波动性因素影响度定量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数据来源 | 第44-45页 |
·雄县统计数据 | 第44页 |
·实验观测数据 | 第44-45页 |
4 研究区概况与粮食生产特征 | 第45-49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45-46页 |
·地理位置 | 第45页 |
·气候特征 | 第45-46页 |
·土壤条件 | 第46页 |
·研究区粮食生产特征 | 第46-49页 |
·粮食生产增长与波动并存 | 第46页 |
·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 | 第46-47页 |
·粮食单产进步巨大 | 第47页 |
·粮食产量乡镇差异较大 | 第47-48页 |
·粮食产量作物种类差异明显 | 第48-49页 |
5 县域尺度耕地生产力稳定性的因素分解与分析 | 第49-72页 |
·雄县县域耕地生产力的因素分解 | 第49-50页 |
·县域尺度耕地生产力趋势性分析 | 第50-57页 |
·雄县粮食总产趋势性变化特征 | 第50-51页 |
·播种面积及单产对总产趋势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作物种类对总产趋势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各乡镇耕地生产力趋势性分析 | 第54-56页 |
·雄县耕地生产力趋势性空间特征分析 | 第56-57页 |
·县域尺度耕地生产力波动性分析 | 第57-64页 |
·单产及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波动性的影响 | 第57-59页 |
·不同作物对粮食总产波动性的影响 | 第59-61页 |
·雄县各乡镇耕地生产力波动分析 | 第61-63页 |
·雄县耕地生产力波动性空间分布特征 | 第63-64页 |
·县域尺度耕地生产力稳定性分析 | 第64-70页 |
·雄县耕地生产力稳定性总体特征分析 | 第64-67页 |
·雄县耕地生产力稳定性结构特征 | 第67-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6 县域尺度耕地生产力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89页 |
·雄县耕地生产力趋势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79页 |
·因素影响度定量分析 | 第72-75页 |
·主导因素趋势特征分析 | 第75-79页 |
·雄县耕地生产力波动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79-88页 |
·因素影响度定量分析 | 第79-84页 |
·主导因素波动特征分析 | 第84-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7 田块尺度耕地(实验地块)生产力稳定性分析 | 第89-10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9-91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89页 |
·试验材料 | 第89页 |
·试验设计 | 第89-90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90-9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1-103页 |
·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产量特征分析 | 第91-93页 |
·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产量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 第93-97页 |
·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产量稳定性特征分析 | 第97-99页 |
·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产量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99-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8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05-108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8页 |
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8-119页 |
作者简历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