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1章 低温引进果蔬冷害褐变的生理生化机制 | 第15-26页 |
1 冷害症状 | 第16页 |
2 果实冷害引起褐变的生理机制 | 第16-24页 |
·氧自由基伤害学说 | 第16-19页 |
·活性氧清除酶系统 | 第17-18页 |
·内源性抗氧化物质 | 第18-19页 |
·膜脂相变冷害假说 | 第19-21页 |
·膜脂成分与膜脂相变的关系 | 第20页 |
·丙二醛 | 第20-21页 |
·脂氧合酶 | 第21页 |
·酚-酚酶区域化分布学说 | 第21-24页 |
·酶 | 第21-23页 |
·底物 | 第23-24页 |
·空气 | 第24页 |
3 结论 | 第24-26页 |
第2章 橄榄果实采后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6-34页 |
1 果实形态解剖学 | 第26-27页 |
2 采后生理学 | 第27-31页 |
·呼吸作用 | 第27页 |
·细胞膜透性 | 第27-28页 |
·酶活性 | 第28-29页 |
·多胺 | 第29页 |
·果皮色素 | 第29页 |
·外观品质 | 第29-30页 |
·营养成分 | 第30-31页 |
·单宁 | 第30页 |
·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还原糖 | 第30页 |
·酸 | 第30页 |
·维生素C | 第30-31页 |
·蛋白质 | 第31页 |
3 采后病害 | 第31-32页 |
·生理性病害 | 第31-32页 |
·果实失水、萎蔫 | 第31页 |
·果实褐变 | 第31-32页 |
·冷害 | 第32页 |
·侵染性病害 | 第32页 |
·由青霉属真菌引起的橄榄果实腐烂 | 第32页 |
·由交链孢属真菌引起的橄榄果实腐烂 | 第32页 |
4 展望 | 第32-33页 |
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本项目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4-36页 |
1 研究意义 | 第34-35页 |
2 研究内容 | 第35页 |
3 研究目标 | 第35-36页 |
第4章 橄榄果实冷害生理的研究 | 第36-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材料及其处理 | 第36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6-39页 |
·贮藏效果及货架期观察 | 第36-37页 |
·果皮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呼吸强度的测定 | 第37页 |
·果皮活性氧产生速率的测定 | 第37页 |
·果皮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测定 | 第37-38页 |
·果皮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果皮膜脂相变指标的测定 | 第38-39页 |
·果皮酚类物质代谢相关指标的测定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橄榄果实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贮藏效果 | 第39-41页 |
·果皮褐变指数评价 | 第40页 |
·冷害指数 | 第40-41页 |
·果皮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41页 |
·呼吸强度的变化 | 第41-42页 |
·果皮活性氧代谢量化指标 | 第42-45页 |
·果皮活性氧产生速率的变化 | 第42-43页 |
·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变化 | 第43-44页 |
·果皮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44-45页 |
·果皮膜脂相交指标的变化 | 第45-46页 |
·电导率的变化 | 第45页 |
·果皮MDA含量的变化 | 第45-46页 |
·果皮LOX活性的变化 | 第46页 |
·果皮酚类物质代谢相关指标的测定 | 第46-48页 |
·果皮POD活性的变化 | 第46-47页 |
·果皮PPO活性的变化 | 第47页 |
·果皮多酚含量的变化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1页 |
4 结论 | 第51-52页 |
第5章 橄榄果实采后低温贮藏过程中果肉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 | 第52-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材料及其处理 | 第52-53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3-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2页 |
·果肉褐变度的交化 | 第54-55页 |
·果肉活性氧代谢量化指标 | 第55-56页 |
·果肉活性氧产生速率的变化 | 第55-56页 |
·果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变化 | 第56-57页 |
·果肉SOD活性变化 | 第56页 |
·果肉CAT活性变化 | 第56-57页 |
·果肉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57-59页 |
·果肉GSH含量变化 | 第57页 |
·果肉类黄酮含量变化 | 第57-58页 |
·果肉AsA含量变化 | 第58页 |
·果肉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 第58-59页 |
·果肉膜脂相变指标 | 第59-60页 |
·果肉MDA含量变化 | 第59-60页 |
·果肉LOX活性变化 | 第60页 |
·果肉酚类物质代谢相关指标 | 第60-62页 |
·果肉POD活性变化 | 第60-61页 |
·果肉PPO活性变化 | 第61页 |
·果肉多酚含量的变化 | 第61-62页 |
3 讨论 | 第62-63页 |
4 结论 | 第63-64页 |
第6章 低温贮藏对橄榄果实显微和超微结构与褐变关系 | 第64-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材料及其处理 | 第64-65页 |
·方法 | 第65页 |
·果实冷害指数 | 第65页 |
·果实细胞组织显微结构的观察 | 第65页 |
·果实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 第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果实冷害指数 | 第65-66页 |
·果实的形态构造特征及其来源 | 第66-67页 |
·果实细胞组织显微结构变化 | 第67页 |
·果实组织细胞学变化 | 第67-68页 |
·果实组织超微结构变化 | 第68-69页 |
3 讨论 | 第69-70页 |
附:图版Ⅰ 橄榄果实贮藏期间果肉显微结构变化详图 | 第70-76页 |
附:图版Ⅱ 橄榄果实贮藏期间果肉超显微结构变化详图 | 第76-81页 |
附:表一、低温胁迫下橄榄果实形态结构的比较观察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