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 第1-3页 |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11页 |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1页 |
·论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涵义 | 第12-25页 |
·传统文化中“小康社会”思想的源流与演变 | 第12-14页 |
·中国古代“小康”思想及其演变 | 第12-13页 |
·中国近代“小康”思想的发展 | 第13-14页 |
·邓小平关于建立小康社会的构想 | 第14-19页 |
·建国后共产党人的设计:四个现代化 | 第15-16页 |
·邓小平的对现代化道路的新思考:“中国式现代化” | 第16-17页 |
·邓小平对本世纪末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新定位:小康社会 | 第17-19页 |
·江泽民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 | 第19-20页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 第20-25页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念的内涵 | 第21-24页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现状 | 第25-30页 |
·河南省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 第25-29页 |
·河南省小康社会的准备阶段:1980-1990年 | 第25-28页 |
·河南省小康社会的建立阶段:1991-2002年 | 第28页 |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2003年至今 | 第28-29页 |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分析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数量分析 | 第30-76页 |
·国内外人类社会发展与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33页 |
·国外衡量人类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 第30-31页 |
·国外的现代化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 第31-32页 |
·国内的现代化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 第32-33页 |
·国内外的小康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36页 |
·国外较早时期的小康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页 |
·国内较早时期的小康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34页 |
·十六大之后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研究 | 第34-35页 |
·小结与评述 | 第35-36页 |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6-53页 |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6-39页 |
·河南省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与目标值的确定 | 第39-53页 |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因子分析法 | 第53-60页 |
·标准化 | 第54页 |
·求相关系数表 | 第54页 |
·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 第54-55页 |
·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 第55-56页 |
·因子旋转载荷矩阵 | 第56-57页 |
·因子得分模型 | 第57-59页 |
·结论与分析 | 第59-60页 |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0-64页 |
·客观赋权法 | 第60-62页 |
·主观赋权法 | 第62-63页 |
·上述两类方法的比较 | 第63-64页 |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评价 | 第64-69页 |
·对河南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整体评价 | 第65-67页 |
·对河南省17个地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整体评价 | 第67-68页 |
·河南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差异的因素分析 | 第68-69页 |
·河南省主要指标发展前景预测与可行性分析 | 第69-76页 |
·本世纪前20年河南省主要指标的发展前景预测 | 第69-73页 |
·河南省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前景的可行性分析 | 第73-76页 |
第五章 加快推进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与建议 | 第76-95页 |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 第76-82页 |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 第82-84页 |
·发展教育科学卫生体育事业,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 第84-87页 |
·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监管治理力度 | 第87-91页 |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 第9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后记 | 第99-100页 |
附表 | 第100-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