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杉再生体系、拟菌根诱导系及秦岭冷杉菌根诱导系的建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银杉和秦岭冷杉的简介 | 第9-10页 |
| ·银杉 | 第9页 |
| ·秦岭冷杉 | 第9-10页 |
| ·银杉和秦岭冷杉濒危状况分析 | 第10-11页 |
| ·一级保护植物银杉 | 第10-11页 |
| ·二级保护植物秦岭冷杉 | 第11页 |
| ·围绕银杉和秦岭冷杉种群复壮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银杉 | 第11-12页 |
| ·秦岭冷杉 | 第12页 |
| ·针叶树器官发生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手段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研究手段 | 第14-15页 |
| 2 银杉再生植株诱导体系的建立 | 第15-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 ·材料 | 第15页 |
| ·方法 | 第15-1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7-22页 |
| ·银杉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17-19页 |
| ·银杉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诱导 | 第19-21页 |
| ·银杉再生植株的形成 | 第21页 |
| ·银杉再生植株的驯化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5页 |
| ·结论 | 第22-23页 |
| ·讨论 | 第23-25页 |
| 3 银杉拟菌根结构的诱导及鉴定 | 第25-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 ·材料 | 第25页 |
| ·方法 | 第25-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 ·愈伤组织拟菌根的形成 | 第27页 |
| ·不定根拟菌根的形成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结论 | 第28页 |
| ·讨论 | 第28-30页 |
| 4 秦岭冷杉外生菌根的人工诱导 | 第30-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材料 | 第30页 |
| ·方法 | 第30-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 ·秦岭冷杉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31页 |
| ·秦岭冷杉人工菌根苗的诱导及鉴定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结论 | 第32页 |
| ·讨论 | 第32-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41页 |
| 图版Ⅰ | 第41-43页 |
| 图版Ⅱ | 第43-48页 |
| 附录 | 第48-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51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