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煤中砷、汞的燃烧迁移规律研究及高砷燃煤固砷剂的初探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砷、汞的化学性质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 ·原煤中砷、汞的来源及砷、汞排放和污染情况 | 第12-15页 |
| ·原煤中砷、汞的分布情况和限值的必要性 | 第15-18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 ·课题来源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 第2章 原煤中砷、汞污染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 ·高砷、汞煤的合理利用问题 | 第21-23页 |
| ·燃前洗煤 | 第21页 |
| ·动力配煤 | 第21-22页 |
| ·燃烧中固定 | 第22页 |
| ·燃烧后烟气除砷、汞 | 第22-23页 |
| ·燃煤中砷、汞迁移规律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 ·燃煤中砷的迁移 | 第23-24页 |
| ·燃煤中汞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淋滤规律 | 第25-26页 |
| ·原煤中砷、汞的固定化问题 | 第26-28页 |
| 第3章 原煤中砷、汞燃烧迁移规律试验 | 第28-40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28-29页 |
| ·主要药品 | 第28页 |
| ·主要试剂溶液配置 | 第28-29页 |
| ·分析仪器及优化条件 | 第29-3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 ·砷、汞上机仪器条件 | 第29-30页 |
| ·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 ·分析手续 | 第30页 |
| ·砷、汞标准工作曲线 | 第30-31页 |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31-34页 |
| ·吸收液的选择 | 第31-33页 |
| ·装样量的选择 | 第33页 |
| ·气体流量的选择 | 第33-34页 |
| ·最终实验条件 | 第34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4-40页 |
| ·1 孔钻井煤温度燃烧试验 | 第34-36页 |
| ·2 孔钻井煤燃烧时间试验 | 第36-37页 |
| ·2 孔浮沉精煤燃烧 | 第37页 |
| ·矸石自燃时砷、汞的挥发特性 | 第37-40页 |
| 第4章 砷、汞控制初探 | 第40-43页 |
| ·2 孔钻井煤添加固硫剂后砷、汞挥发特征 | 第40-41页 |
| ·配煤燃烧后砷、汞挥发特性 | 第41-43页 |
| 第5章 原煤燃烧时砷的固定化研究 | 第43-50页 |
| ·固砷剂的固砷原理 | 第43页 |
|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 ·几种固砷剂成分分析 | 第44页 |
| ·固砷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4-50页 |
| ·固砷剂的初步筛选 | 第44-45页 |
| ·碳酸氢钠固砷实验 | 第45-46页 |
| ·固硫剂TL-4 固砷实验 | 第46-47页 |
| ·白云岩固砷实验 | 第47页 |
| ·水泥固砷实验 | 第47-48页 |
| ·煤粒径对固砷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固砷剂在煤样中应用对比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本文不足与建议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