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统Linux设备驱动程序研究与实现
|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本文工作概要 | 第13-14页 |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中Linux框架研究 | 第15-24页 |
| ·Linux的历史和特点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嵌入式Linux系统架构研究 | 第16-19页 |
| ·Linux内核 | 第17-18页 |
| ·引导系统 | 第18页 |
| ·根文件系统 | 第18-19页 |
| ·基于Linux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关键技术 | 第19-23页 |
| ·Linux应用程序开发技术 | 第20页 |
| ·Linux驱动程序框架研究 | 第20-23页 |
| ·驱动分类 | 第21页 |
| ·驱动加载、卸载技术 | 第21-22页 |
| ·Linux中断处理技术 | 第22-23页 |
| ·Linux地址映射技术 | 第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嵌入式音视频系统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 | 第24-44页 |
| ·系统概述 | 第24页 |
| ·音视频服务器系统结构 | 第24-27页 |
| ·硬件结构 | 第24-26页 |
| ·软件结构 | 第26-27页 |
| ·驱动需求分析 | 第27页 |
| ·数据缓冲区覆盖问题和更新算法 | 第27-34页 |
| ·缓冲分配问题 | 第27-28页 |
| ·视频数据缓冲区划分 | 第28页 |
| ·视频缓冲区分配算法 | 第28-29页 |
| ·视频缓冲区覆盖算法 | 第29-32页 |
| ·覆盖时的问题和策略 | 第29-30页 |
| ·数量综合一半更新缓冲区覆盖算法 | 第30-32页 |
| ·音频数据缓冲区划分和分配算法 | 第32-34页 |
| ·驱动程序设计 | 第34-37页 |
| ·多媒体处理芯片使用 | 第34-35页 |
| ·驱动处理框架 | 第35-37页 |
| ·驱动程序实现 | 第37-43页 |
| ·主要数据结构和宏定义 | 第37-39页 |
| ·系统控制/配置模块 | 第39-41页 |
| ·底层操作实现 | 第39-40页 |
| ·应用层接口 | 第40-41页 |
| ·数据传输模块 | 第41-42页 |
| ·系统监控模块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基于PCI桥的双CPU通信驱动研究 | 第44-62页 |
| ·系统概述 | 第44页 |
| ·安全网络适配器系统结构 | 第44-48页 |
| ·硬件系统 | 第44-47页 |
| ·软件结构 | 第47-48页 |
| ·驱动需求分析 | 第48页 |
| ·基于PCI桥的双CPU通信 | 第48-54页 |
| ·通信模式分类 | 第48-50页 |
| ·数据通道的实现 | 第50-51页 |
| ·控制通道的实现 | 第51页 |
| ·PCI桥应用技术研究 | 第51-54页 |
| ·通信驱动程序设计 | 第54-56页 |
| ·驱动类型 | 第54页 |
| ·linux网络设备驱动框架 | 第54-55页 |
| ·缓冲区分配与地址映射 | 第55-56页 |
| ·通信驱动程序实现 | 第56-61页 |
| ·主要数据结构和宏定义 | 第56-57页 |
| ·缓冲区帧结构 | 第57页 |
| ·空闲缓冲区搜索算法以及发送函数 | 第57-59页 |
| ·中断及接收数据 | 第59-60页 |
| ·驱动初始化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62-64页 |
| ·工作总结 | 第62页 |
| ·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