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10页 |
| 1. 关于笔墨的形上之思 | 第10-34页 |
| ·笔墨在传统中国画中的位置 | 第10-17页 |
| ·宋、元分界前的笔墨:以笔墨为构成画面的工具和元素 | 第10-13页 |
| ·元人的笔墨(抒情性笔墨):笔墨开始了从工具上升为画面主体的转变 | 第13-14页 |
| ·董其昌伊始的写(书写)意性笔墨:由绘画语言到语言的绘画--符号性 | 第14-17页 |
| ·西方绘画体系参照下的笔墨 | 第17-21页 |
| ·作为构成元素的比较 | 第18-19页 |
| ·作为绘画材料的比较 | 第19-21页 |
| ·笔墨功能的再认识 | 第21-28页 |
| ·笔墨应用的分类 | 第22-25页 |
| ·工笔画的笔墨 | 第23页 |
| ·写意画的笔墨 | 第23页 |
| ·实验性水墨 | 第23-25页 |
| ·笔墨价值的另一面:负面的或者消极的 | 第25-28页 |
| ·对笔墨的形上思考 | 第28-34页 |
| 2、关于笔墨教学的新思路 | 第34-57页 |
| ·关于中国画的教学 | 第34-35页 |
| ·中国画笔墨教学新思路 | 第35-57页 |
| ·对教学对象能力结构的分析 | 第37-38页 |
| ·认识深化是观念转换的先导 | 第38-41页 |
| ·笔墨教学过程概述 | 第41-57页 |
| ·中国画素描基础训练阶段 | 第41-47页 |
| ·中国画笔墨临摹教学阶段 | 第47-56页 |
| ·笔墨写生教学阶段 | 第56-57页 |
| 结语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附录 | 第62-63页 |
| 后记 | 第63-64页 |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64页 |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