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2-3页 |
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 硒的相关生物学研究 | 第15-26页 |
·硒在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5-22页 |
·含硒生物大分子研究 | 第15-16页 |
·硒的分子生物学 | 第16-18页 |
·硒的代谢及生理 | 第18-20页 |
·硒的生化特性 | 第20-21页 |
·硒的毒理和药理作用 | 第21-22页 |
·硒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 第22-26页 |
·硒的生物学功能 | 第22-24页 |
·硒在生物学领域的开发与应用 | 第24-26页 |
2 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26-27页 |
3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碎米荠属的富硒新种质—恩施碎米荠的生物学特性 | 第29-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9页 |
·方法与设备 | 第29页 |
2 结果 | 第29-34页 |
·恩施碎米荠的种属特点描述 | 第29-32页 |
·恩施碎米荠对硒的富集作用 | 第32-34页 |
3 讨论 | 第34-35页 |
·恩施碎米荠的发现有利于植物硒资源的开发及硒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34页 |
·恩施碎米荠在高硒毒害的植物复育上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恩施碎米荠的解剖学特点及对硒的吸收与调控 | 第35-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方法与设备 | 第35-36页 |
2 结果 | 第36-41页 |
·恩施碎米荠的解剖学特点 | 第36-38页 |
·恩施碎米荠根的结构 | 第36页 |
·恩施碎米荠茎的结构 | 第36页 |
·恩施碎米荠叶及叶柄的结构 | 第36-38页 |
·恩施碎米荠子房的结构 | 第38页 |
·恩施碎米荠对硒的吸收与调控 | 第38-41页 |
·根对硒的吸收、转化及调控部位 | 第38-39页 |
·维管束与硒的运输及分配 | 第39页 |
·植株体内过量硒的排除 | 第39-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植株的蒸腾作用对硒的吸收的影响 | 第41-42页 |
·硒在恩施碎米荠体内运输的可能形态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不同浓度硒处理对恩施碎米荠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3-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3页 |
·方法与设备 | 第43-44页 |
2 结果 | 第44-47页 |
·加硒对恩施碎米荠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44页 |
·不同浓度硒处理对恩施碎米荠一般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浓度硒处理对恩施碎米荠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5页 |
·不同浓度硒处理对恩施碎米荠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强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浓度硒处理对恩施碎米荠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46页 |
·不同浓度硒处理对恩施碎米荠根系的抗逆境能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硒对恩施碎米荠生长的整体影响规律 | 第47页 |
·硒对叶绿素的合成和根系活力的影响是影响植株生长的关键性因素 | 第47页 |
·叶绿体在植物高氧化态硒被还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恩施碎米荠体内硒的形态、分布及积累动态 | 第49-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9页 |
·方法与设备 | 第49-50页 |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2 结果 | 第50-55页 |
·恩施碎米荠各器官中硒的分布 | 第50-52页 |
·恩施碎米荠中硒的主要存在形式 | 第52-53页 |
·恩施碎米荠生长发育过程中硒的积累动态 | 第53-54页 |
·不同补硒浓度对硒积累的影响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恩施碎米荠体内硒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存在形式 | 第55-56页 |
·恩施碎米荠对硒的富集规律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恩施碎米荠叶片中含硒蛋白的初步探讨 | 第57-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57页 |
·试验方法设计 | 第57-59页 |
·一般性策略 | 第57-58页 |
·恩施碎米荠叶蛋白的系统分析及目标硒蛋白组分的确定 | 第58页 |
·目标硒蛋白组分提取条件的确定 | 第58页 |
·目标硒蛋白组分的分离、纯化 | 第58-59页 |
·目标硒蛋白的鉴定 | 第59页 |
2 结果 | 第59-70页 |
·恩施碎米荠叶蛋白的系统分析 | 第59页 |
·目标硒蛋白组分提取条件的确定 | 第59-60页 |
·含硒叶硒蛋白的粗分离 | 第60-61页 |
·含硒叶硒蛋白的柱层析分离 | 第61-65页 |
·目标蛋白的分子量及氨基酸组成 | 第65-70页 |
3 讨论 | 第70-71页 |
·恩施碎米荠叶蛋白中硒的主要存在形式 | 第70页 |
·从恩施碎米荠功能蛋白中硒的存在形式推测其对高硒毒害的防止机制 | 第70-71页 |
第七章 恩施碎米荠叶片中含硒多糖的初步探讨 | 第71-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71页 |
·试验方法设计 | 第71-72页 |
·检测手段 | 第71页 |
·叶片中粗纤维含量及含硒量的测定 | 第71页 |
·果胶含量及含硒量的测定 | 第71-72页 |
·多糖组分提取条件的确定 | 第72页 |
·叶组织中含硒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72页 |
·目标含硒多糖的结构及性质 | 第72页 |
2 结果 | 第72-81页 |
·恩施碎米荠叶片中多糖的组成及硒含量 | 第72-73页 |
·恩施碎米荠叶片中可溶性多糖提取条件的确定 | 第73-75页 |
·恩施碎米荠叶片中可溶性多糖的纯化 | 第75-79页 |
·恩施碎米荠纯化多糖的鉴定及理化性质 | 第79-81页 |
3 讨论 | 第81-82页 |
·硒在纯化多糖中存在的可能形式 | 第81页 |
·多糖的纯度及结构预测 | 第81-82页 |
第八章 恩施碎米荠叶片中一种含硒多酚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82-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82页 |
·试验方法设计 | 第82-83页 |
·检测手段 | 第82页 |
·多酚组分的提取 | 第82页 |
·叶组织中含硒多酚的分离、纯化 | 第82-83页 |
·目标含硒多酚的结构及性质 | 第83页 |
2 结果 | 第83-89页 |
·恩施碎米荠叶片中含硒多酚的Sephadex G-50纯化 | 第83-84页 |
·恩施碎米荠叶片多酚中多糖的沉淀 | 第84-85页 |
·恩施碎米荠叶片中含硒多酚的聚酰胺柱层析 | 第85-86页 |
·恩施碎米荠叶片含硒多酚的鉴定及理化性质 | 第86-89页 |
3 讨论 | 第89-91页 |
·含硒多酚中硒的可能存在形式 | 第89页 |
·多酚的纯度及结构预测 | 第89-91页 |
第九章 恩施碎米荠叶片中一未知高含硒组分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91-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91页 |
·试验方法设计 | 第91-92页 |
·检测手段 | 第91页 |
·提取条件 | 第91页 |
·叶组织中未知高含硒组分的分离、纯化 | 第91-92页 |
·目标含硒组分的结构及性质 | 第92页 |
2 结果 | 第92-97页 |
·恩施碎米荠叶片中未知高含硒组分的Sephadex G-50纯化 | 第92页 |
·恩施碎米荠叶片提取液中多糖及多酚的回收 | 第92页 |
·恩施碎米荠叶片中高含硒组分的大孔树脂层析 | 第92-95页 |
·恩施碎米荠叶片高含硒化合物的鉴定及理化性质 | 第95-97页 |
3 讨论 | 第97-98页 |
·含硒醛中硒的可能存在形式 | 第97页 |
·含硒醛的纯度及结构预测 | 第97-98页 |
研究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8页 |
结语 | 第108-109页 |
作者简介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