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2-3页 |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页 |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7页 |
| ·野生稻资源研究 | 第8-10页 |
| ·野生稻利用研究 | 第10-15页 |
| ·候选基因的确良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7-25页 |
| ·材料 | 第17-19页 |
| ·野生稻品种、文库与菌株 | 第17页 |
| ·试剂与用品 | 第17-18页 |
| ·引物 | 第18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25页 |
| ·茶陵野生稻抗性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 | 第19-22页 |
| ·基因文库抗性候选基因的筛选方法 | 第22-23页 |
| ·可转化大片段基因文库的电击转化及鉴定方法 | 第23-25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37页 |
| ·野生稻基因组NBS-LRR同源序列的克隆 | 第25-33页 |
| ·不同野生稻品种总DNA的差异 | 第25页 |
| ·野生稻基因转化与克隆的引物筛选结果 | 第25-26页 |
| ·不同野生稻基因转化与克隆的简并引物浓度差异 | 第26-27页 |
| ·茶陵野生稻总DNA的扩增及回收 | 第27页 |
| ·茶陵野生稻回收片段的边接及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27-28页 |
| ·茶陵野生稻阳性重组克隆回收片段的酶切 | 第28页 |
| ·茶陵野生稻阳性重组克隆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 ·东乡野生稻总DNA的扩增、回收及克隆结果 | 第32页 |
| ·东乡野生稻基因组NBS-LRR同源序列克隆的酶切鉴定 | 第32-33页 |
| ·基因文库候选抗性基因的筛选 | 第33-35页 |
| ·Bibac2空载体扩增结果 | 第33-34页 |
| ·Bibac2文库的筛选结果 | 第34页 |
| ·117M18与117N5克隆分析 | 第34-35页 |
| ·基因文库的电击转化 | 第35-37页 |
| ·基因文库的电击转化 | 第35-36页 |
| ·携带药用野生稻基因组片段的农杆菌稳定性鉴定 | 第36-37页 |
| 5 讨论 | 第37-41页 |
| ·发掘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候选基因筛选与遗传转化结合的方法 | 第37-38页 |
| ·读码框的选择 | 第38-39页 |
| ·回收片段与载体连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相应对策 | 第39页 |
| ·连接转化后的兰斑与白斑的鉴定 | 第39-40页 |
| ·用已测序的序列引物指导引物合成 | 第40-41页 |
| 6 结论 | 第41-42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 附录一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作者简历 | 第5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