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3页 |
第1章 诉讼时效之历史考察 | 第13-16页 |
·民事诉讼之源流浅溯 | 第13-14页 |
·诉讼时效之历史考察 | 第14-16页 |
第2章 诉讼时效之法律冲突 | 第16-28页 |
·诉讼时效法律冲突之内在原因 | 第16-20页 |
·民事关系安定与民事流转安全 | 第16-17页 |
·陈年案件当事人举证之艰难 | 第17-18页 |
·法官司法负荷之合理承受程度 | 第18-19页 |
·公共利益与善良风俗之维护 | 第19-20页 |
·诉讼时效法律冲突之外在表现 | 第20-28页 |
·诉讼时效立法概念与法律渊源 | 第20-21页 |
·关于时效期满实体权利消灭之请求权 | 第21-22页 |
·诉讼时效之客体 | 第22-24页 |
·诉讼时效之期间 | 第24-25页 |
·诉讼时效之起算、中止、中断与延长 | 第25-26页 |
·诉讼时效的效力 | 第26-28页 |
第3章 诉讼时效之性质考辨 | 第28-43页 |
·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之区分 | 第28-35页 |
·程序法与实体法 | 第28-29页 |
·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之区分——观点举要及评述 | 第29-33页 |
·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之区分——笔者管见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诉讼时效性质考辨 | 第35-43页 |
·现状概览 | 第35-40页 |
·性质考辨 | 第40-41页 |
·笔者浅见 | 第41-43页 |
第4章 诉讼时效之利益分析 | 第43-67页 |
·利益概说 | 第43页 |
·利益多元化与利益冲突的法律平衡 | 第43-44页 |
·民事诉讼程序的利益平衡——“利益满足三角” | 第44-50页 |
·民事诉讼中实体利益与程序利益的法律平衡 | 第44-46页 |
·民事诉讼中实体利益、程序利益与情感利益的法律平衡——“利益满足三角” | 第46-48页 |
·民事诉讼程序的多元利益分析——以国家(社会公众)为视角 | 第48-50页 |
·诉讼时效立法的利益预设 | 第50-55页 |
·诉讼时效立法的利益预设 | 第51-53页 |
·诉讼时效利益预设之艰难 | 第53-55页 |
·诉讼时效司法中的利益分析 | 第55-65页 |
·几个前提 | 第55-56页 |
·国内民事诉讼中诉讼时效之利益分析 | 第56-57页 |
·国际民事诉讼中诉讼时效之利益分析 | 第57-65页 |
·国际民事诉讼中诉讼时效之利益平衡 | 第65-67页 |
第5章 诉讼时效之法律适用(一)——立法例 | 第67-83页 |
·诉讼时效与国际民事诉讼 | 第67-70页 |
·诉讼时效与诉权 | 第67-69页 |
·诉讼时效与国际民事诉讼 | 第69-70页 |
·诉讼时效法律适用立法例及评析 | 第70-82页 |
·诉讼时效列入程序事项,适用法院地法 | 第70-72页 |
·诉讼时效列入程序事项,适用所属民事关系的准据法 | 第72-73页 |
·诉讼时效列入实体事项,适用所属民事关系的准据法(所在国法律) | 第73-79页 |
·诉讼时效复合适用所属民事关系准据法所在国法与法院地法 | 第79-82页 |
·总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诉讼时效之法律适用(二)——诉讼时效冲突规范之构建 | 第83-99页 |
·相关领域法律冲突是诉讼时效冲突规范构建之现实基础 | 第83-84页 |
·诉讼时效性质是诉讼时效冲突规范之定位依据 | 第84-85页 |
·打破“程序问题适用法院地法”传统是构建诉讼时效冲突规范必然要求 | 第85-88页 |
·“准据法”内涵的合理扩充是构建诉讼时效冲突规范的理论前提 | 第88-93页 |
·学理认识 | 第88页 |
·立法现状 | 第88-89页 |
·准据法外延在立法上的扩充 | 第89-90页 |
·准据法内涵在学理上的补足 | 第90-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复合准据法模式是诉讼时效冲突规范构建中相关利益平衡的必然选择 | 第93-96页 |
·复合准据法的概念 | 第93页 |
·复合准据法的主要模式和功能 | 第93-95页 |
·复合准据法模式与诉讼时效的利益平衡 | 第95-96页 |
·现有成熟之立法例是构建诉讼时效冲突规范之有益借鉴 | 第96-97页 |
·诉讼时效冲突规范之构建——兼及我国相关规定之完善 | 第97-99页 |
·我国诉讼时效冲突规范立法现状 | 第97页 |
·《民法典》草案第九编第十五条简析 | 第97-98页 |
·诉讼时效冲突规范之构建——兼及我国诉讼时效法律适用立法建议 | 第98-99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附录:国际民事诉讼程序冲突规范选辑 | 第105-1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