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7页 |
| 前言 | 第17-19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9-34页 |
| ·水体中DOM 荧光性质概述 | 第19-28页 |
| ·海洋中DOM 的来源 | 第28-30页 |
| ·三维荧光光谱数据处理方法 | 第30-32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第32-34页 |
| 2 条件实验 | 第34-44页 |
| ·仪器、试剂和实验方法 | 第34页 |
| ·实验部分 | 第34-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 ·青岛近海海水中腐殖质EEMS 性质 | 第38-41页 |
| ·样品保存条件比较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3 典型污染源及其受体海水中DOM 的EEMs 性质研究 | 第44-68页 |
| ·研究区域简介 | 第44-45页 |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45-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66页 |
| ·污染源区域水体中DOM 的EEMS 特征 | 第47-58页 |
| ·不同荧光峰强度之间的相关性和比值的变化 | 第58-62页 |
| ·荧光强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62-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4 胶州湾间隙水和沉积物提取有机物EEMs 特征和分子量分布研究 | 第68-84页 |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68-6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9-83页 |
| ·沉积物间隙水DOM 的EEMS 性质 | 第69-72页 |
| ·沉积物中有机物的EEMS 特征 | 第72-73页 |
| ·不同荧光峰强度之间的比值 | 第73-75页 |
| ·间隙水中DOM 和沉积物提取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 | 第75-79页 |
| ·间隙水和沉积物提取有机物EEMS 光谱和分子量分布曲线的相似性度量 | 第79-83页 |
| ·小结 | 第83-84页 |
| 5 浮游生物来源DOM 的EEMS 性质 | 第84-104页 |
| ·实验部分 | 第84-8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6-102页 |
| ·浮游植物生长过程中产生有机物的EEMS 性质 | 第86-90页 |
| ·现场采集水样培养实验过程中有机物EEMS 性质的变化 | 第90-99页 |
| ·培养实验过程中不同荧光峰强度之间的相关性和比值的变化 | 第99-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4页 |
| 6 渤海和胶州湾海水中DOM 的EEMs 性质研究 | 第104-124页 |
| ·研究区域简介 | 第104页 |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104-10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22页 |
| ·渤海海水中DOM 的EEMS 性质研究 | 第105-117页 |
| ·胶州湾海水中DOM 的EEMS 性质研究 | 第117-122页 |
| ·小结 | 第122-124页 |
| 7 DOM 的EEMs 光谱在污染物被动示踪中的初步应用 | 第124-167页 |
|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介绍 | 第124-131页 |
| ·不同区域海水中DOM 的EEMS 数据分析结果 | 第131-157页 |
| ·2004 年5 月污染源区域EEMS 数据分析结果 | 第131-137页 |
| ·2005 年5 月污染源区域EEMS 数据分析结果 | 第137-142页 |
| ·渤海海水样品EEMS 数据分析结果 | 第142-150页 |
| ·胶州湾海水样品EEMS 数据分析结果 | 第150-157页 |
| ·本节小结 | 第157页 |
| ·对不同污染源区域样品的识别 | 第157-161页 |
| ·胶州湾中心海区表层水中不同来源有机物贡献的估算 | 第161-1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5-167页 |
|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6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2-188页 |
| 附录Ⅰ 缩略符号一览表 | 第188-189页 |
| 附录Ⅱ 污染源区域2004 年5 月和2005 年5 月调查水质参数表 | 第189-192页 |
| 附录Ⅲ 营养液配制 | 第192-193页 |
| 附录Ⅳ 污染物轨迹的数值追踪 | 第193-199页 |
| 附录Ⅴ GC -MS 测量条件 | 第199-200页 |
| 附录Ⅵ 在读期间发表及完成文章 | 第200-201页 |
| 致谢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