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9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液压传动系统的总体介绍 | 第14-16页 |
| ·液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 ·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部分 | 第15页 |
| ·液压传动系统的优缺点 | 第15-16页 |
| ·国内外发展情况 | 第16-18页 |
| ·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 ·发展动向 | 第17-18页 |
| ·伺服控制/电液比例技术简介 | 第18-22页 |
| ·伺服控制系统/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 ·电液控制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第19-20页 |
| ·电液比例控制器控制元件现状 | 第20-21页 |
| ·伺服控制器及控制计算机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 ·单片机技术简介 | 第22-25页 |
| ·单片机的基本原理 | 第22页 |
| ·单片机的特点 | 第22-23页 |
| ·PIC单片机的优越之处 | 第23-25页 |
| ·光电编码器的原理简介 | 第25-26页 |
| ·光电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 第25页 |
| ·光电编码器的计数原理 | 第25-26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26-27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系统总体结构介绍 | 第29-44页 |
| ·箱梁横移车机械结构的总体介绍 | 第29-35页 |
| ·车体主体部分的总体结构 | 第29-30页 |
| ·车体移动装置的总体结构及特点 | 第30-32页 |
| ·箱梁顶举装置的总体结构 | 第32页 |
| ·车体推进装置的总体结构 | 第32-33页 |
| ·箱梁横移车同步运动控制装置的设计思路 | 第33-35页 |
| ·位移检测及信号采集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35-39页 |
| ·位移检测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35-37页 |
| ·信号采集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37-39页 |
| ·信号处理及核心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39-42页 |
| ·运动同步偏差校正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箱梁横移车推进装置液压系统设计 | 第44-83页 |
| ·推进装置液压系统的基本要求 | 第44-45页 |
| ·设计依据 | 第44页 |
| ·设计原则 | 第44-45页 |
| ·工况分析 | 第45-50页 |
| ·运动分析 | 第45-46页 |
| ·负载分析 | 第46-50页 |
| ·初步确定液压系统参数 | 第50-55页 |
| ·初选液压系统的工作压力 | 第50页 |
| ·执行元件的选择 | 第50页 |
| ·确定液压缸的主要结构参数 | 第50-52页 |
| ·液压缸各阶段的压力,流量和功率计算及绘制工况图 | 第52-55页 |
| ·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 | 第55-58页 |
| ·选择液压回路 | 第55-57页 |
| ·液压系统合成 | 第57-58页 |
| ·液压元件的计算和选择 | 第58-67页 |
| ·液压缸的计算和选择 | 第58-60页 |
| ·液压泵和电动机的计算和选择 | 第60-62页 |
| ·液压控制阀的选择 | 第62-63页 |
| ·液压辅助元件的选择 | 第63-67页 |
| ·液压系统性能的验算 | 第67-82页 |
| ·系统压力损失验算 | 第67-69页 |
| ·系统发热及温升验算 | 第69-74页 |
| ·系统泄漏的分析验算 | 第74-77页 |
| ·系统液压冲击的验算 | 第77-78页 |
| ·系统效率验算 | 第78-79页 |
| ·绘制液压系统原理图 | 第79-80页 |
| ·油液污染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 | 第80-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四章 基于单片机的双液压缸运动同步的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83-108页 |
| ·位移检测装置的设计 | 第83-87页 |
| ·传感器的选择 | 第83-84页 |
| ·机械结构的设计 | 第84-87页 |
| ·单片机运动同步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 第87-104页 |
| ·硬件计数电路的设计 | 第87-91页 |
|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第91-97页 |
| ·偏差信号校正模块的设计 | 第97-101页 |
| ·系统启动及自动换向的控制电路设计 | 第101-104页 |
| ·单片机运动同步控制系统控制软件的设计 | 第104-107页 |
| ·软件的功能 | 第104页 |
| ·程序设计 | 第104-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8-109页 |
| ·总结 | 第108页 |
| ·展望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