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子力显微镜及其在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8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8页 |
第二节 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学研究 | 第8-13页 |
·原子力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 第8-9页 |
·原子力显微镜的主要部件和性能 | 第9-10页 |
·激光器单元 | 第9页 |
·微悬臂单元 | 第9-10页 |
·压电扫描单元 | 第10页 |
·光电检测与反馈单元 | 第10页 |
·原子力显微镜的成像模式及特点 | 第10-12页 |
·接触模式 | 第11页 |
·非接触模 | 第11-12页 |
·轻敲模式 | 第12页 |
·原子力显微镜的优点 | 第12-13页 |
·高的空间分辨率 | 第12页 |
·广泛的试验对象 | 第12页 |
·简单易行的制样过程 | 第12页 |
·多样的试验环境 | 第12-13页 |
第三节 AFM在生物表面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第13-16页 |
·活细胞的AFM实时检测技术 | 第13-15页 |
·细胞表面精细结构 | 第13-14页 |
·活细胞及其生物过程 | 第14页 |
·肿瘤细胞学诊断 | 第14-15页 |
·生物大分子的AFM研究 | 第15-16页 |
·质子泵和离子泵 | 第15-16页 |
·DNA分子链与多糖 | 第16页 |
第四节 AFM在生物样品表面物化性质表征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生物样品表面电荷属性的测量 | 第16-17页 |
·生物样品表面磁畴分布的测量 | 第17页 |
·生物样品间的超微生物力学测量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原子力显微镜生物样品制备和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8-30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8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18页 |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18-19页 |
·AFM试验与数据分析 | 第19-20页 |
·基底材料的选择 | 第19页 |
·缓冲液结晶研究 | 第19-20页 |
·探头与探针选择 | 第20页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20-29页 |
·制样基底材料的选择 | 第20-21页 |
·生物缓冲液的选择 | 第21-24页 |
·探头型号与探测模式 | 第24-26页 |
·探针的型号与针尖性质 | 第26-29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线粒体形态及其表面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 第30-40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30页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第30-33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0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0-31页 |
·试剂配制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线粒体的制备 | 第31-32页 |
·倒置光学显微镜检测 | 第32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2页 |
·原子力显微镜实验与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线粒体分离物的光镜分析 | 第33-34页 |
·线粒体内部超微结构的电镜分析 | 第34-35页 |
·线粒体表面结构的AFM分析 | 第35-39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线粒体ATP合成酶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 第40-48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40页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第40-43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0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0-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线粒体ATP合成酶的分离纯化 | 第41-42页 |
·线粒体ATP合成酶的AFM观察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亚线粒体的AFM图像 | 第43页 |
·F_1F_0-ATPase的AFM图像 | 第43-44页 |
·F_1-ATPase的AFM图像 | 第44-45页 |
·F_0-ATPase的AFM图像 | 第45-47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DNA链初始高度及其压弹性的研究 | 第48-55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48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8页 |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DNA样品的制备 | 第49页 |
·AFM的成像方法 | 第49页 |
·DNA分子压弹性的测量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DNA分子初始高度的测量 | 第50-52页 |
·DNA分子压弹性的AFM研究 | 第52-54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第一节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55页 |
第二节 亟需解决的问题 | 第55-57页 |
·探针针尖的污染问题 | 第55-56页 |
·仪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 第56页 |
·功能的开发与应用问题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