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系统的部件技术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梯度线圈 | 第11-12页 |
| ·射频频率源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 第13-17页 |
|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 第13-14页 |
|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 第14-17页 |
| ·成像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 ·层面选择 | 第15-16页 |
| ·相位编码 | 第16页 |
| ·频率编码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17-21页 |
| ·磁体部分 | 第17-18页 |
| ·主磁体 | 第17页 |
| ·射频线圈 | 第17-18页 |
| ·梯度线圈 | 第18页 |
| ·匀场线圈 | 第18页 |
| ·谱仪部分 | 第18-20页 |
| ·射频发射单元 | 第18页 |
| ·信号接收单元 | 第18-19页 |
| ·脉冲梯度单元 | 第19-20页 |
| ·脉冲序列控制单元 | 第20页 |
| ·计算机部分 | 第20-21页 |
| 第四章 梯度线圈概述 | 第21-27页 |
| ·分离绕线法 | 第21-23页 |
| ·分布绕组法 | 第23-27页 |
| ·矩阵反转法 | 第23-25页 |
| ·目标场法 | 第25页 |
| ·最小化磁能 | 第25页 |
| ·流函数 | 第25-27页 |
| 第五章 梯度线圈的涡流 | 第27-32页 |
| ·涡流的测量 | 第27-29页 |
| ·涡流的补偿技术 | 第29-32页 |
| ·抗涡流板 | 第29-30页 |
| ·梯度波形愈加重 | 第30-31页 |
| ·自屏蔽线圈 | 第31-32页 |
| 第六章 一种减小梯度线圈产生涡流的方法 | 第32-41页 |
| ·平面电流产生的磁场在柱坐标系的表示 | 第34-35页 |
| ·线圈储能 | 第35-36页 |
| ·电流密度离散化 | 第36页 |
| ·计算结果与验算 | 第36-38页 |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8-41页 |
| 第七章 基于PCI总线的直接数字合成频率源 | 第41-58页 |
| ·直接数字合成技术 | 第41-44页 |
| ·DDS集成芯片 | 第44-49页 |
| ·与时钟信号相关的设置 | 第45-46页 |
| ·工作模式 | 第46-47页 |
| ·传输模式 | 第47-49页 |
| ·内部刷新与外部刷新 | 第49页 |
| ·局部断电功能 | 第49页 |
| ·PCI总线简介 | 第49-51页 |
| ·直接数字合成频率源的硬件结构 | 第51-52页 |
| ·直接数字合成频率源的逻辑控制 | 第52-54页 |
| ·参数测试和实验结果 | 第54-5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