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绪论 | 第1-15页 |
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2、研究的思路框架及方法 | 第12-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二 港城关系的理论和滨河区再开发的国际经验 | 第15-24页 |
1、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国际理论 | 第15-16页 |
·国内理论 | 第16-17页 |
2、港城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17-22页 |
·江河的空间尺度对城市和港口规模的制约性 | 第17-18页 |
·港城关系的理论剖析 | 第18-20页 |
·港城关系的阶段性 | 第20-22页 |
3、滨河区再开发的国际经验 | 第22-24页 |
·伦敦道克兰滨水区的再开发 | 第22-23页 |
·横滨MM21(Minato Mirai21)的振兴 | 第23-24页 |
三 黄浦江与上海城市的辩证发展关系 | 第24-34页 |
1、黄浦江港区与城市的互动协调关系 | 第24-30页 |
·黄浦江港区与城市功能提升的互动关系 | 第24-27页 |
·港口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 | 第27-29页 |
·黄浦江港区与城市空间拓展的协调发展 | 第29-30页 |
2、浦江港口对城市的负面影响 | 第30-31页 |
·港区对环境生态的影响 | 第30-31页 |
·港区对城市交通的干扰 | 第31页 |
3、上海港口能级提升的三个阶段 | 第31-34页 |
·历史辉煌的浦江时代 | 第31-32页 |
·初见成效的长江时代 | 第32-33页 |
·前景广阔的海洋时代 | 第33-34页 |
四 黄浦江市区岸线利用的现状特征 | 第34-40页 |
1、黄浦江岸线利用历史 | 第34-35页 |
2、黄浦江市区岸线利用分类 | 第35-36页 |
·岸线界定 | 第35-36页 |
·利用分类 | 第36页 |
3、岸线利用的现状特征 | 第36-40页 |
·浦江岸线的高强度开发 | 第37页 |
·港口和工业占用岸线最多,分布相对集中 | 第37-39页 |
·船舶工业也占较高比例,但布局相对分散 | 第39页 |
·商务岸线较少,功能能级最高 | 第39页 |
·增量资源虽少,再开发的空间广阔 | 第39-40页 |
五 岸线利用功能提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40-47页 |
1、功能提升的经济绩效评析 | 第40-42页 |
·工业岸线利用的低效益 | 第40-41页 |
·商贸岸线利用的高效益 | 第41-42页 |
2、岸线功能提升的客观必要性 | 第42-44页 |
·提升功能,匹配上海的国际地位 | 第42-43页 |
·顺应潮流,向商贸生活岸线转型 | 第43-44页 |
·以人为本,发挥世博会引擎作用 | 第44页 |
3、功能提升的可行性分析 | 第44-45页 |
·经济基础雄厚 | 第44页 |
·政府政策支持 | 第44-45页 |
4、岸线功能提升的意义 | 第45-47页 |
·提升城区功能 | 第45页 |
·塑造城市形象 | 第45-46页 |
·推动经济发展 | 第46-47页 |
六 黄浦江岸线功能提升的开发思路 | 第47-64页 |
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第47-49页 |
·指导思想 | 第47页 |
·基本原则 | 第47-49页 |
2、总体目标与开发构想 | 第49-56页 |
·一河三段,突出重点 | 第50-51页 |
·四大区块,各具特色 | 第51-56页 |
3、协调处理好四大关系 | 第56-58页 |
·生活配套与商务的互融关系 | 第56页 |
·岸线开发与腹地的协调关系 | 第56-57页 |
·历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 第57-58页 |
·近期开发与长期规划的关系 | 第58页 |
·空间布局与交通组织的关系 | 第58页 |
4、政策建议 | 第58-64页 |
·实施政府主导与多方合作战略 | 第59页 |
·实施土地储备与滚动发展战略 | 第59-60页 |
·畅导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战略 | 第60-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