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商业经济管理法令论文

船舶适航性的法律问题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前言第9-10页
第一章 船舶适航内容分析第10-21页
 第一节 船舶适航内容概述第10-13页
  一、船舶适航概念第10页
  二、船舶适航的历史第10-12页
   1.船舶绝对适航阶段第11页
   2.船舶相对适航阶段第11-12页
   3.新的绝对适航阶段第12页
  三、船舶适航内容分类第12-13页
 第二节 船体适航的内容分析第13-15页
  一、船体适航概述第13-14页
  二、船体适航的客观标志第14-15页
 第三节 船员适航的内容分析第15-19页
  一、船舶配员的现状第15-16页
  二、船员适航的客观标准第16-18页
   1.国际上配备足够船员的通常做法第16-17页
   2.国内在船舶配员方面的通常做法第17-18页
  三、船员的疏忽与不适任第18-19页
 第四节 载货处所适航的内容分析第19-21页
  一、船舶载货处所适航概述第19页
  二、载货处所适航的客观标志第19-21页
第二章 若干船舶适航责任问题第21-43页
 第一节 船舶适航的时间问题第21-28页
  一、船舶适航时间概述第21页
  二、船舶“开航前”与“开航当时”的界定第21-26页
   1.船舶“开航前”第21-23页
   2.船舶“开航当时”第23-24页
   3.应以船舶的具体状态来判断“开航当时”第24-26页
  三、船舶“航次”与中途港问题第26-27页
  四、船舶适航时间小结第27-28页
 第二节 海上货物运输中的适航责任第28-33页
  一、“谨慎处理”体系下的适航责任第28-32页
   1.“谨慎处理”的历史由来第28-29页
   2.“谨慎处理”的技术标准问题第29页
   3.“潜在缺陷”是“谨慎处理”义务的补充第29-30页
   4.“谨慎处理”体系下的适航责任第30-31页
   5.我国《海商法》中的适航责任第31-32页
  二、《汉堡规则》下的绝对适航责任分析第32-33页
 第三节 保险合同下的船舶适航责任第33-38页
  一、船舶保险中的适航性问题第33-37页
   1.定期船舶保险中的船舶适航问题第33-35页
   2.航次船舶保险中的适航问题第35-36页
   3.我国《海商法》中的有关船舶保险的适航保证问题第36-37页
  二、货物运输保险中的适航性问题第37-38页
 第四节 ISM规则与适航性的关系第38-43页
  一、ISM规则的产生及基本要求第38-39页
  二、ISM规则与船舶适航性的关系第39-42页
   1.船舶没有有效的ISM规则证书可认为是不适航的第40页
   2.船舶安全管理体系没有有效运行将导致船舶不适航第40-41页
   3.承运人不能轻易援引“潜在缺陷”来免责第41页
   4.承运人不能随意用船东“不知道”条款来向船舶保险人索赔第41-42页
  三、ISPS等其他规则对船舶适航性的影响第42-43页
第三章 船舶适航性问题的立法及司法实践探索第43-59页
 第一节 有关船舶适航性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第43-48页
  一、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理第43页
  二、海上货物运输中有关船舶适航性的举证责任问题第43-45页
  三、“谨慎处理”中举证责任的特殊问题第45-47页
  四、海上保险中有关适航性的举证责任问题第47-48页
 第二节 现阶段确定承运人适航责任应采取妥善的态度第48-52页
  一、船上各种有效证书是船舶适航的初步证据第48-49页
  二、特定船舶的适航要求应该是具体的第49-50页
  三、妥善配备合格船员的标准做法第50-51页
  四、现阶段确定承运人适航责任应采取谨慎的态度第51-52页
 第三节 有关船舶适航性的若干立法建议第52-59页
  一、海上货运中船舶适航性的几点立法建议第52-54页
   1、海商法中要明确规定承运人的适航标准第52-53页
   2、海商法中要明确不适航免责条款适用的对象和范围第53页
   3、海商法中要明确船舶适航的责任期间第53-54页
  二、海上保险中有关适航性规定的一些立法建议第54-57页
   1.在我国的船舶航次保险中,将适航更改为一项保证第54-55页
   2.我国《海商法》应该承认“空船共同海损”制度第55-56页
   3.在我国《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中增加“不适航和不适运除外条款”第56-57页
  三、海事诉讼中可按照ISM规则的要求来审核船舶的适航性第57-59页
结论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花生四烯酸5-脂氧酶调节脑外伤和神经突起生长的作用
下一篇:关于我国竞业限制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