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1-12页 |
·选题依据 | 第7页 |
·研究现状 | 第7-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8-9页 |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0页 |
·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12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2页 |
·区域构造特征及地层发育情况 | 第12-17页 |
·区域构造特征及断裂体系 | 第12-14页 |
·地层发育情况 | 第14-17页 |
第3章 川中地区香四段不同类型产层特征及判识 | 第17-34页 |
·产层的分类与建模井的选择 | 第17-18页 |
·八角场—金华—秋林地区香四段各产层特征及判识 | 第18-24页 |
·各类产层的测井综合判识 | 第21-22页 |
·八角场—金华—秋林地区各类产层的判识交绘图版 | 第22-24页 |
·南充—充西地区香四段不同类型产层特征及判识 | 第24-27页 |
·南充—充西地区各类产层的测井综合判识 | 第24-25页 |
·南充—充西地区各类产层的判识交绘图版 | 第25-27页 |
·磨溪—龙女寺—潼南地区香四段各产层特征及判识 | 第27-34页 |
·磨溪一龙女寺一潼南地区各类产层的测井综合判识 | 第28-30页 |
·磨溪一龙女寺一潼南地区各类产层的判识交绘图版 | 第30-34页 |
第4章 川中地区香四段构造演化与气水运聚关系 | 第34-46页 |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香四段古构造演化特征 | 第34-46页 |
·地层回剥的基本原理 | 第34页 |
·川中地区地层回剥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34-35页 |
·川中地区地层回剥及构造演化特征 | 第35-43页 |
·川中地区构造演化与气水运聚关系 | 第43-46页 |
第5章 川中地区香四段古水文地质与古水动力场 | 第46-73页 |
·香四段地下水流系统 | 第46-47页 |
·渗入水流系统 | 第46-47页 |
·沉积压释承压水流系统 | 第47页 |
·香四段储层地下水源分析 | 第47-48页 |
·生油层与储油层中的沉积水 | 第47页 |
·压释水 | 第47页 |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 | 第47-48页 |
·凝析水 | 第48页 |
·沉积压实排液量及其在香四段储层中交替强度计算 | 第48-51页 |
·香四段储层古水动力场 | 第51-73页 |
·香四段储层古水文地质旋回划分 | 第51-52页 |
·香四段储层古水动力场的恢复和重建 | 第52-55页 |
·香四段储层古水动力场演化与气水聚集 | 第55-73页 |
第6章 川中地区香四段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73-88页 |
·地下水的化学组成 | 第73-79页 |
·地下水的常量组分 | 第73-77页 |
·地下水的微量元素 | 第77-79页 |
·地下水的矿化度 | 第79-83页 |
·地下水化学特征系数 | 第83-85页 |
·钠氯系数Na/Cl | 第83-84页 |
·氯镁系数Cl/Mg及变质系数(Cl—Na)/Mg | 第84-85页 |
·氯溴比Cl/Br | 第85页 |
·川中香四段地层水化学总体特征及其与天然气关系 | 第85-88页 |
第7章 川中香四段气水分布特征及成因机理 | 第88-108页 |
·典型构造气水分布特征 | 第88-103页 |
·金华—秋林构造带 | 第88-92页 |
·南充—充西构造带 | 第92-96页 |
·遂宁—磨溪构造带 | 第96-103页 |
·上三叠统香四段地层水分布规律与气水分布成因机理 | 第103-108页 |
·上三叠统香四段地层水分布规律与气水分布特征 | 第103页 |
·上三叠统香四段气水分布成因机理 | 第103-108页 |
第8章 川中地区香四段气水分布综合评价与预测 | 第108-123页 |
·川中地区香四段天然气勘探有利区评价预测依据 | 第108-110页 |
·川中地区香四段天然气勘探有利区评价与预测 | 第110-123页 |
·川中地区香四段已知产气区评价 | 第110-119页 |
·川中地区香四段预测产气区评价 | 第119-123页 |
结论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