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索面矮塔斜拉桥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分析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矮塔斜拉桥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 第11-12页 |
| ·矮塔斜拉桥发展概况 | 第11页 |
| ·矮塔斜拉桥特点 | 第11-12页 |
| ·大跨度桥梁抗震分析方法的发展和现状 | 第12-15页 |
|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12-14页 |
| ·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现状 | 第14-15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2章 桥梁结构抗震动力学理论 | 第16-23页 |
| ·桥梁振动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16-21页 |
| ·离散体系的动力学方程 | 第16-18页 |
| ·结构体系的振动频率与振型 | 第18-20页 |
| ·二节点等参直杆单元 | 第18-19页 |
| ·索单元 | 第19页 |
| ·关于结构质量矩阵的处理 | 第19-20页 |
| ·振动频率与振型 | 第20-21页 |
| ·桥梁结构的振动阻尼 | 第21-23页 |
| 第3章 桥梁地震响应分析理论 | 第23-31页 |
| ·反应谱法 | 第23-26页 |
| ·基本原理 | 第23-25页 |
| ·反应谱组合方法 | 第25-26页 |
| ·动态时程分析法 | 第26-30页 |
| ·概述 | 第26页 |
| ·振动方程的建立 | 第26-27页 |
| ·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选择 | 第27-28页 |
| ·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 | 第28-29页 |
| ·行波效应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4章 单索面矮塔斜拉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31-45页 |
| ·工程概况 | 第31-32页 |
| ·全桥动力计算模式 | 第32-35页 |
| ·桥面系的计算模式 | 第33-35页 |
| ·拉索的计算模式 | 第35页 |
| ·主塔的计算模式 | 第35页 |
| ·基础的计算模式 | 第35页 |
| ·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5-39页 |
| ·模型建立原则 | 第35-36页 |
| ·主梁的模拟 | 第36页 |
| ·主塔的模拟 | 第36-37页 |
| ·拉索的模拟 | 第37页 |
| ·桥墩的模拟 | 第37页 |
| ·基础的模拟 | 第37-38页 |
| ·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38-39页 |
| ·动力特性分析 | 第39-43页 |
| ·模态分析 | 第39-41页 |
|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对人民桥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5章 单索面矮塔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 | 第45-73页 |
| ·分析方法的选用 | 第45-46页 |
| ·E1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 | 第46-52页 |
| ·人民桥谱曲线 | 第46-48页 |
| ·全桥反应谱分析 | 第48-52页 |
| ·顺桥向地震作用分析 | 第49-50页 |
| ·横桥向地震作用分析 | 第50页 |
| ·竖向地震作用分析 | 第50-51页 |
| ·三向组合地震作用分析 | 第51-52页 |
| ·E1地震作用下的线性时程分析 | 第52-63页 |
| ·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选取 | 第52-57页 |
| ·地震动的输入 | 第57页 |
| ·全桥时程分析 | 第57-63页 |
| ·人工波时程分析 | 第57-59页 |
| ·El-centro波时程分析 | 第59-61页 |
| ·Taft波时程分析 | 第61-63页 |
| ·E1地震作用下两种分析方法结果的对比 | 第63-64页 |
| ·考虑行波效应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64-66页 |
| ·计算假定 | 第65页 |
| ·行波效应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 第65-66页 |
| ·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66-72页 |
| ·顺桥向一致输入下地震响应分析 | 第66-67页 |
| ·横桥向一致输入下地震响应分析 | 第67页 |
| ·竖向一致输入下地震响应分析 | 第67-68页 |
| ·三向一致输入下地震响应分析 | 第68-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第73-74页 |
|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