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综述 | 第9-15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9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9-47页 |
| 1. 无纺布菌剂的中试生产 | 第29-32页 |
| ·可降解的无纺布的筛选结果 | 第29-30页 |
| ·水解试验 | 第29页 |
| ·灭菌处理 | 第29页 |
| ·产孢试验 | 第29-30页 |
| ·无纺布菌条的生产流程 | 第30-31页 |
| ·无纺布菌条的质量检验 | 第31-32页 |
| ·无纺布菌条含孢量及活孢率的测定 | 第31页 |
| ·绿僵菌无纺布菌条含孢量及活孢率的测定 | 第31页 |
| ·无纺布菌条含水率的测定 | 第31-32页 |
| 2. 应用绿僵菌无纺布菌剂防治短角幽天牛 | 第32-34页 |
| ·林间天牛的引诱情况 | 第32页 |
| ·防治效果的评估 | 第32-34页 |
| ·短角幽天牛的林间罩笼放养 | 第32-33页 |
| ·诱捕回收的短角幽天牛在室内的饲养 | 第33页 |
| ·空气中绿僵菌动态监测 | 第33-34页 |
| ·绿僵菌对短角幽天牛的可持续防治效果检测 | 第34页 |
| 3. 应用白僵菌和绿僵菌无纺布菌条防治松褐天牛的试验 | 第34-41页 |
| ·黄山白亭松褐天牛引诱情况 | 第34-35页 |
| ·林间各处理区罩笼饲养天牛的比较 | 第35-37页 |
| ·林间各处理松褐天牛的累积死亡率 | 第35-36页 |
| ·林间各处理对松褐天牛成感染率影响 | 第36页 |
| ·林间不同处理对松褐天牛产卵刻槽数及平均寿命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林间各处理区诱集松褐天牛成虫室内饲养观察试验 | 第37-38页 |
| ·空气中白僵菌动态监测 | 第38页 |
| ·土壤中白僵菌动态监测 | 第38-39页 |
| ·虫生真菌调查 | 第39-41页 |
| ·虫生真菌种类与数量 | 第39-40页 |
| ·不同虫生真菌的寄主多样性分析 | 第40-41页 |
| 4. 球孢白僵菌的释放回收研究 | 第41-47页 |
| ·球孢白僵菌的分子标记 | 第41-43页 |
| ·分子标记的结果 | 第41-42页 |
| ·球孢白僵菌的释放回收分析 | 第42-43页 |
| ·林间僵虫上球孢白僵菌菌体的酯酶同工酶的确定 | 第43-47页 |
| ·不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图谱 | 第43-44页 |
| ·供试菌株酯酶型的划分 | 第44-47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47-50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页 |